1.初創期
1991年7月,珠海發起設立了中國第一家投資基金——珠信基金,屬於封閉式基金。此後僅於1992年就有37家投資基金經各級人民銀行或其他機構批準發行,其中“淄博鄉鎮企業基金”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準,於1993年8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是第一隻上市交易的投資基金。
截至1997年10月,全國共有投資基金72隻,募集資金66億元。其特點是組織形式單一,72隻基金全部為封閉式,還大多是契約型,而且規模小,平均規模8000萬元,總規模僅66億元。同時投資範圍寬泛,資產質量不高。絕大多數投資基金的資產由證券、房地產和融資構成,其中房地產占據相當大的比重。
當時基金的設立、管理、托管等環節均缺乏明確有效的監管機構和監管規則。例如,大部分基金的設立由中國人民銀行地方分行或者由地方政府審批,其依據是《深圳市投資信托基金管理暫行規定》等地方性法規,沒有統一的標準,甚至在名稱上都存在較大差異。
除了以上的一些不足之處,還有就是基金資產流動性較低,賬麵資產價值高於實際資產價值。投資基金的大量資產投資於房地產、法人股等流動性較低的資產,同時存在資產價值高估的問題。例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部分地區房地產泡沫逐漸消除時,沉澱在房地產的資產仍然按照成本計價,而沒有按照市價進行調整,使個別基金資產的賬麵價值高於實際資產價值。
另外,基金的運作管理不夠規範,投資者權益缺乏足夠的保障。例如,部分基金的管理人、托管人、發起人三位一體,基金隻是作為基金管理人的一個資金來源,而基金資產與基金管理人資產混合使用,賬務處理混亂。
2.發展期
《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在1997年10月的出台,標誌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進入規範發展階段。該暫行辦法對證券投資基金的設立、募集與交易,基金托管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持有人的權利和義務,基金的投資運作與管理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規範。
1998年3月,金泰、開元證券投資基金的設立,標誌著規範的證券投資基金開始成為中國基金業的主導方向。2000年下半年證監會主席周小川發表講話,希望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中國基金業很快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2001年華安創新投資基金作為第一隻開放式基金,成為中國基金業發展的又一個階段性標誌。與此同時,對原有投資基金清理、改製和擴募的工作也在不斷進行之中,其中部分已達到規範化的要求,重新掛牌為新的證券投資基金。
2002年4月開始,中國開放式基金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有觀點認為,在中國,截至到2004年第一季度末銀行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已達11.7萬億元,按照國際趨勢,這些儲蓄30%左右將逐步轉換為基金。
3.最新發展的特點
基金在中國發展至今,也就十多年的時間,但是,發展速度非常迅速。那麼最近它呈現出什麼樣的特點呢?
(1)規模與影響力越發擴大
基金的規模日益擴大,對市場的影響也日益重要,逐漸成為證券市場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的機構投資者。根據銀河證券2006年行業統計報告,到2006年年底,共有321隻證券投資基金正式運作,資產淨值合計8564.61億元,份額規模合計6220.35億份,較上年分別增長了82.56%和32.28%,雙雙創下曆史新高。截至2007年1月底,我國基金資產規模已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
(2)股票型基金突出綻放
在萬億基金資產中,開放式股票型基金的資產規模為4272.5億元,超過其他各類基金,占基金資產總規模的近43%。股票型基金的業績也獲得大豐收。數據顯示,運作滿一年的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淨值增長率達到109.83%,創下1998年新基金誕生以來的曆史最高紀錄。截至2006年年底,有4隻股票型基金的年收益率超過150%,9隻基金的年收益率超過140%。
(3)一些強勢基金逐漸凸現
2006年年底,我國資產規模最大的前10家基金公司所管理的基金份額達到3628億份,而全行業管理的總份額是6254億份,占比高達58%。也就是說,10家基金公司已經控製了超過市場一半以上的規模。數據顯示,位居排行前四強的公司有著相當明顯的競爭優勢,其管理的資產規模都在500億份以上,四者的資產合計占到前十強的六成。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基金公司已進入贏家通吃、勝者為王的時代,基金公司的實力和品牌效應開始逐漸顯現。
(4)基金政策推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