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索羅斯讓你如何看基金的獲利能力(4)(1 / 3)

不過,就長期投資而言,戰勝基準其實並非易事。正因為如此,海外市場很多投資人已經放棄主動投資,而轉向被動投資了。被動投資的典範是指數基金。比較基準對於指數基金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在指數基金那裏,作為比較基準的指數就是基金跟蹤的標的,實際投資組合要求完全複製指數的成份股,而投資管理的過程就是使跟蹤誤差最小化。國內目前也已經有了不少指數基金,像跟蹤上證180的華安和天同指數基金,跟蹤深圳100指數的融通指數基金。特別是華夏50ETF指數基金,它追求最小的跟蹤誤差。

選擇作為比較基準的指數

在成熟的資本市場,比如美國,經過長期的應用,已經形成了一些廣為使用的比較基準。常見的包括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被認為市場代表性最強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用於衡量科技股表現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等等。還有更加專業化的羅素係列指數、摩根斯坦利係列指數、雷曼指數等等,它們被廣泛采納,作為共同基金的比較基準。

國內目前最廣為大家所知的,是上證綜合指數、深圳綜合指數和上證A股指數。早期的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通常用這些指數作為基準。不過,用它們做基準是有問題的。綜合指數裏包括B股,可是基金是不可以投資B股的;上證A股指數隻描述滬市表現,而基金不僅投資於滬市,也投資於深市。所以比較基準的範圍和基金投資的範圍存在偏差,這樣的基準,盡管易於理解,但不夠科學。

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交易所和專業的指數供應商也在不斷推出各類指數。像中信標普30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就是跨市場的。

對於基金來說,選擇這樣的指數作為基準更為合理。但是,老百姓對這些指數的熟悉程度不夠,在衡量基金投資表現的時候,很多個人投資者還是喜歡用自己熟悉的指數來對比。相比這兩個300指數,專業指數供應商推出的各類風格指數就更讓投資者感到陌生了。比如小盤股指數、大盤股指數、行業指數等等。近一兩年不少基金選擇這些風格指數作為比較基準,像基金所起的形形色色的名字一樣,給大家的感覺是有點眼花繚亂。其實,對於個人投資來說,不一定非得弄得明明白白,你大可以還用自己熟悉的指數來衡量,通常不會有很大的偏差。除非在類似於上世紀末科技股狂潮中,如果你硬要用納斯達克指數來衡量自己的藍籌股基金表現的話,那就會發生很大的偏差了。

以上所說的都是相對的比較基準。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的目的是賺錢,是獲得收益,而不是比基準少虧損一點。這樣,投資領域就出現了絕對收益的概念。相應的,基金的比較基準也出現了價值增長線、定期存款收益率等等絕對為正或呈現正增長的種類。目前國內的幾隻保本基金和使用了絕對回報概念的基金,其比較基準就是定期存款收益率。

基金業績的評價

投資者一旦獲得了基金業績指標,懂得如何對其分析、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分析的重點要放在以往1年、3年、5年和10年的數據上。至於期限更長的數據,若在這期間基金或其管理當局發生重大變化,將會使人誤入歧途。但是,考慮一下這些數據也沒有壞處。

美國等一些成熟市場國家,投資基金業之所以發達,一方麵是因為基金自身運作規範,另一方麵也是與其有較完整的業績評估體係分不開的。我國自《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頒布以來,規範的證券投資基金逐漸建立、發展。但基金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卻始終差強人意,難以得到投資者的認同。這當然有我國投資者尚未形成成熟的信托意識的原因,缺乏對證券投資基金業績客觀、公正的評估也是限製其發展的重要因素。美國是世界投資基金最為發達的國家,到1998年3月,美國的投資基金已逾1萬多隻,美國人投向共同基金的資金額平均每天高達17億美元,平均每個交易日就有2.5個新基金問世。基金業績評估也同債券評估、股票評估一起構成美國有價證券評估業的三位一體模式。目前,全美國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兩家證券投資基金評估公司是晨星(MORNINGSTAR)評估公司和裏普(LIPPER)評估公司,都分別形成一套完善的基金業績評估體係,並定期向外公布基金的業績數據和評估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