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由於人民幣升值及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中國製造”的價格優勢第一次出現遞減跡象。7月,中國的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6%,這是十多年來最急劇的增長。食品價格猛漲15.4%,由於農業區家畜暴發疫情以及嚴重的洪水,單是肉類和禽類價格就漲了45%。而且通脹不僅僅是國內問題,由於中國是世界上很多產品的供應國,中國的成本提高會體現在全世界沃爾瑪及其他大零售商的貨架上。美國商務部表示,在2007年的上半年,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價格上漲了4.1%。這是自美國在2003年開始追蹤中國進口商品價格以來增長最快的,而且遠高於美國2%的通脹率。上半年,中國出口彩電2255萬台,比上年同期下降48%,其原因除了人民幣升值、上遊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因素外,還受到國外專利費上調的製約——由於中國企業欠缺核心專利技術,每出口一台電視機,需繳納10美元左右的專利費。《時代周刊》在10月底的報道中分析說:“一些人在警告,低價中國產品幫助全世界維持異乎尋常穩定的物價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也在接受訪問時認為,“中國出口商品價格已經開始上漲,這將促進全球通脹的複蘇。”蘇格蘭皇家銀行的中國戰略家本·辛芬德費爾則說得很簡潔:“在過去10年,中國是通縮勢力,在未來10年,它將是通脹勢力。”

就這樣,關於“中國製造”的話題還將持續。一隻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兩周後,可能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這樣的“蝴蝶效應”正發生在中國與世界之間,而張樹鴻就是一個無辜而悲情的受害者。

到2007年,連美國矽穀都已經誕生50周年了。還有幾個人記得半個世紀前那家發明了集成電路的飛兆公司(FairchildSemiconductor)創建了偉大的英特爾公司的諾伊斯已經去世多年,發明了“摩爾定律”的戈登·摩爾年近八旬,甚至連永遠穿牛仔褲的喬布斯也都肚腩微現,人們崇拜的是更年輕的布林(Brin)與佩奇(Page),他們創辦的Google如日中天。在矽穀創業的華人中,曾經躋身全美十大富豪的王安早就被遺忘,年過40的楊致遠也好像過氣了,最受歡迎的是1978年出生的台灣青年陳士駿。2005年2月,這位計算機天才跟矽穀的其他前輩一樣在一個車庫裏創辦了視頻網站Youtube,20個月後,Google以16.5億美元收購了他的公司。

這一年,互聯網的光芒明顯被狂熱的股市和樓市所掩蓋,那些動輒上千億元的市值以及上百億元的財富身家,讓IT精英們有點失落。他們甚至開始有點後悔為什麼非要在納斯達克上市,搜狐的張朝陽便在年初說,他有點後悔到美國上市,“到美國上市是中國互聯網的整體悲哀!為了收入、報表,我們整天忙短信、忙無線,整天忙,把網民給忘了。”不過,起得晚卻趕上一個好集市的人也有,他就是阿裏巴巴的馬雲,他的公司11月在香港上市,成為市值最高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阿裏巴巴為600萬中小企業提供外貿交易的平台,它讓無數不懂外語、沒有出過國,甚至不知道任何國際貿易知識的中小商人找到了國際買家。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中國製造”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2004年,馬雲創辦從事C2C業務的淘寶網,在兩年時間內戰勝全球最大的同業公司eBay易趣,取得了75%的市場份額。2005年,阿裏巴巴成為陷入困境的雅虎中國的實際控製人,使得自己從一個技術應用型公司變成了掌握一流技術的公司。為了解決網絡支付的信用難題,馬雲還創造性地發明了一種叫做“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它以阿裏巴巴為交易的擔保中介,從而解決了資金欺詐的問題,也讓自己間接地進入了金融服務領域。2007年的阿裏巴巴看上去是一個體係龐大而麵目不清的帝國,馬雲決定把已經實現盈利的電子商務項目拿出來,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馬雲顯然選中了公司上市最為合算的時候。股市的結構性泡沫意味著公司股價的普遍高估,而阿裏巴巴同時具有中國和互聯網兩大概念,在此時籌資,無疑會占到相當大的便宜。

盡管如此,阿裏巴巴上市的火爆景象還是讓人吃驚。對於投資者來說,它最大的魅力是無窮的想象空間,阿裏巴巴的股票遭到“哄搶”,中國台灣最大企業鴻海的郭台銘、美國思科的錢伯斯等都成為第一批投資人。在國際配售部分,阿裏巴巴獲得了1800億美元的認購,相當於186倍的超額認購,在散戶公開認購部分,凍結資金4500億港元,超額認購逾259倍,打破了港股發行的曆史紀錄。其瘋狂景象連《經濟學人》雜誌都開始提問:“阿裏巴巴是否是中國.com的泡沫?”在10月底的一則報道中,這家英國雜誌認為,“該公司最大的財富也許是他的創始人馬雲,馬雲在公眾眼中是個有魅力、善言辭並懂得利用媒體的人。他擁有大膽的想法,懷有巨大的市場目標,以及對商業的敏感,這都使他吸引了人們眾多的眼球。”根據它的計算,如果阿裏巴巴的融資目標實現,市值將達到90億美元,相當於其每年利潤的100倍。而出乎《經濟學人》預料的是,狂熱比它想象的還要大得多。11月6日,阿裏巴巴掛牌上市,當日收盤較發行價上漲192%,創港股當年新股首日漲幅之最,市值達1996億港元,竟相當於三大門戶網站、盛大和攜程五者市值之和,一躍成為中國互聯網業首家市值超過200億美元的公司。公司的市盈率達到了驚人地300倍,如果以2006年的業績來比較,市盈率則近1000倍。馬雲是一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領導者,他在上市當日的高管會議上宣布,三年內,阿裏巴巴要做市值1000億美元的公司,成為全球前三大互聯網公司。一位參會的高管說:“我當時就蒙了。”不過,回憶8年前他在杭州城郊那間漏水的住宅的宣示,誰敢說這位小個子的前英語教師不會再未來創造新的神話?

阿裏巴巴在香港的高調上市,為2007年的中國互聯網世界塗上一道最濃烈的色彩,似乎宣告了一個新的“應用之年”的到來。在過去的15年裏,互聯網在中國從無到有,肆意生長,終於自成一體,並滲透到了經濟生活的每一個細胞。尤其值得驕傲的是,在這個世界裏,本土企業幾乎在所有的領域都擊敗了各自的國際對手,這在其他行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完勝場麵,甚至連Google這樣的公司都無法幸免,它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還不到競爭對手百度一半。另外一個很奇異的事實是,凡是被國際公司收購的企業都前景堪憂,搜索領域的3712被雅虎收購後不複存在,B2C領域的卓越被亞馬遜收購後一度陷入低迷,C2C領域的易趣則在被eBay收購後遭到淘寶的重擊。更令人充滿期待的是,在60年代出生的馬雲、張朝陽、李彥宏和70年代出生的丁磊、馬化騰之後,“80後一代”已經鳴鼓而起——康盛世紀的戴誌康(1981年)、PCPOP公司的李想(1981年)、MaJoy的茅侃侃(1983年)、暢網科技的陳曦(1981年)、海川傳媒的高燃(1981年)、163888翻唱網的鄭立(1982年)——那些括號裏的出生年份仿佛是一個驕傲的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