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onprinz Rudolf:42、春天的十七個瞬間(10)【完結篇】(1 / 3)

FazoR的《巴伐利亞玫瑰2》參加11月pk,求親們賞幾張粉紅票

————————

亂|倫、誘拐、暗殺、謀反、婆媳、私生子、王室情人

一邊是童話愛情,一邊是狗血宮廷

19世紀歐洲全景燦爛故事,華麗上映

FazoR《巴伐利亞玫瑰2》,書號1368094

——————————————————————————————————

埃雷梅爾.巴特亞尼伯爵是個心思深沉的人。

他的父親路德維希.巴特亞尼伯爵,當年被剛登上奧地利皇位沒幾天的弗蘭茨約瑟夫下令處決,這造成了匈牙利最大的貴族家族與奧地利皇帝之間的血海深仇。

處在巴特亞尼家族同一戰線的,還有其他被皇帝簽署死刑命令的貴族家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些家族凝聚起來的力量,直接造成了匈牙利局勢的動蕩不安。他們積極謀求匈牙利從奧地利帝國的體係內獨立出來,或者至少,也要逐步減少奧地利對匈牙利的控製。為此,大批青年為了國家的獨立自由犧牲了個人幸福,乃至生命。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就是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的名句,他為了自由,年僅26歲便英勇犧牲。做出同樣犧牲的,又何止他一個!

巴特亞尼伯爵不很瞧得起裴多菲,因為裴多菲不過是個社會最底層的青年,隻會玩弄筆杆子,機緣巧合,造就了裴多菲的盛名。貴族階級與平民們追求的自由平等實際上不是同一性質的,不過是因為大方向的類似,才勉為其難的走到了一起。

而近年來,因為奧地利皇帝簽署頒布的一係列法令和命令,使得匈牙利的政治走向居然十分詭異的符合大部分追求獨立的貴族階層的心理。親匈牙利的皇後陛下的態度,又使得他們逐漸認為,如此緩慢卻卓有成效的變革,也許才是最符合匈牙利現況的。畢竟真正動蕩起來,再次經曆1848年那樣的大混亂,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那是過於慘痛的經曆,誰都不願意再次經受。

作為匈牙利曾經最大的抵抗組織的領袖,埃雷梅爾.巴特亞尼伯爵並沒有在政府中擔任任何職位,他隻是在皇儲來到布達佩斯的時候,擔任皇太子殿下的老師。他曾經在母親麵前發誓,這一生絕不與奧地利皇帝說話,而如果成為弗蘭茨.約瑟夫的臣子,以他的身份和地位,無論如何都免不了要與皇帝陛下直接對話。權衡之下,埃雷梅爾決定自己隻需要成為能夠對未來的奧地利皇帝有影響的人物就好了。

培養皇位繼承人——也是下一任匈牙利國王——對巴特亞尼伯爵來說,無疑是一件意義極其重大的事情。他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將未來的皇帝塑造成為一位具有進步思想的君主,這很有創造性,很有趣。他不大明白伊麗莎白皇後為什麼不擔心自己會將皇儲教導成偏離理想的繼承人,也不明白為什麼奧地利皇帝居然就滿足了皇後的意願,後來他才發覺,基本上,皇後的願望總是得到滿足的。

所以有傳言說,奧地利帝國的實際統治者並不是坐在皇位上的弗蘭茨.約瑟夫,而是伊麗莎白皇後。

摯友久拉.安德拉西對此傳言不置可否。

安德拉西與巴特亞尼之間的友誼從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開始了。安德拉西要年長幾歲,很有兄長的風度,樂於承擔責任,他帶給年幼的埃雷梅爾巨大影響,很長一段時間內,埃雷梅爾.巴特亞尼都是久拉.安德拉西的追隨者。

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久拉.安德拉西逃出匈牙利。埃雷梅爾也流亡了一陣子,跟久拉.安德拉西不同,他的父親被處死之後沒過多久,第一批赦令便宣布結束了巴特亞尼家族的流亡,因為皇帝大婚宣布的大赦,使得巴特亞尼成為第一批在1848年逃亡之後返回匈牙利的家族。

他滿臉悲憤,流著眼淚收斂了父親的遺體,將父親從公墓轉移回家族墓地安葬——之前奧地利政府甚至不允許那些被處死的貴族們安葬在自己家族的墓地中!

那一刻他真的對弗蘭茨.約瑟夫痛恨至極!並不僅僅因為他頭上的皇冠,而是皇冠所代表的********。結束流亡返回國內甚至也成了屈辱,一種新的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