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黃鶴樓上景華中故人情(3)(1 / 1)

第二天是周六,難得的雙休日。我在家中正打算寫稿,又接到了他的電話。他邀請我同他們一起去青城山。青城、峨眉我已去過多次,中學也去,大學也去。但聽到他誠摯的邀請,我仍不免心動。不過,想到自己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青城也畢竟偏遠了些,隻好遺憾地跟他說了聲對不起。

也不知怎麼的,接到他的電話後,我的才思竟突然敏捷了起來。一放下電話,我就來到書桌前,提筆寫道:“武漢的炎炎酷暑阻擋不住學生的許許熱情,德陽的絲絲涼風迎來了華中的莘莘學子。”不一會兒,一篇富有詩意的新聞稿便草就出爐了。雖然覺得此文作為新聞稿未免太有些散文化和詩化的傾向,但心裏還是非常高興,美滋滋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其實新聞除“立體報道”(即中性報道,不介入作者主觀感情)之外,還應向多方麵發展。在反映事物本來麵目的同時,以情貫注,信筆寫來,注重文彩,既滿足讀者的“新聞欲”,又勾起讀者的“欣賞欲”,給人以美感。排除那種“新華體”、“人民調”、“排浪式”一統天下的新聞八股病,隻有蛋白質,沒有維生素。

星期天的下午,我在街上逛了很久。我一直在想,我應該買點什麼送給他。想來想去,最後還是隻有買了些四川特別是德陽的名特小吃,準備在下周他們臨行之前送給他,略表我的心意。

在他們臨走前的那天晚上,他又邀請我參加他們的聚會,我欣然答應。聚會開始不久,我們就悄悄溜了出來,在生活區內的林蔭道上隨意走著。早在知道他是山東人時,我就對他憑添了幾分好感。因為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山東。那裏是孔子的故鄉,可以“登泰山而小天下”,大明湖畔更有女詞人李清照的倩影芳蹤,“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聽見我對他的故鄉如此神往,他笑著對我說:“他日你隻管來,我一定包吃包住。”看他頓了頓,沒往下說,我接口道:“你可不要叫我門票自付啊!”說著,我們都不由大笑起來。我還告訴他,自己小時登黃鶴樓的遺憾,告訴他在古人題詠黃鶴樓的眾多詩篇中,自己最喜歡的是嶽飛的《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歎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還希望自己能有機會重遊江城,重登黃鶴樓。

我與他談得很投機,不知不覺中,時間已經很晚了。即將話別之前,我與他幾乎是異口同聲,同時說道:“我有東西想送給你。”我們都笑了。“是什麼?你先說。”他很高興。

“好啊,反正你遠道而來,我應盡地主之誼。”於是我把買的土特產送給了他。

“謝謝!我自己也買了很多,那些在火車上吃。你買的我就帶回家去吃吧。”他笑了,笑得很燦爛,像個陽光大男孩。

“你送我的呢?”我見他兩手空空,心裏有些奇怪。

“你看看你自行車前麵是什麼?”

我依言望去,隻見我自行車的前筐裏竟有一盆玲瓏精致的盆景。我欣喜地停下車,小心翼翼地將盆景拿起。是一株青青的仙人掌,最令人興奮與快慰的是在仙人掌的頂端,竟有一個紅紅的仙人球。

“太美了,我太喜歡了。”我情不自禁地讚歎道。突然間,我覺得自己挺俗氣。平日,我一向以為自己是風雅人士,頗有品位,沒想到人家送自己的禮物是如此的脫俗而有蘊味,而自己卻送些吃的東西,似乎沒有什麼價值,更談不上什麼紀念意義了。

“你是什麼時候放進來的?我怎麼一點都不知道?”我真是納悶不已。

“不告訴你。”他硬要賣關子。說真的,直到今天,我依然不知道這仙人掌是怎麼飛進我的車筐裏的。看來如果他不說,我是怎麼也想不通了。

他走後沒多久,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肆虐了華夏大地。長江告急、鬆花江告急、嫩江告急。作為長江重鎮的武漢自然是首當其衝。聽聞鐵路、公路各交通動脈、運輸幹線都因洪水而受阻,心中不免擔心他是否平安回到山東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