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掌握乙腦疫苗接種情況和人群免疫水平。
3.及時發現乙腦疫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製疫情蔓延,降低發病率。
(二)基本知識
流行性乙型腦炎主要分布在亞洲遠東和東南亞地區,多見於夏秋季。家畜、家禽為主要傳染源,蚊類是主要傳播媒介,人類普遍易感,成人多數呈隱性感染,發病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流行性乙型腦炎潛伏期10~15天。
1.流行病學史
在乙腦流行地區居住,在蚊蟲叮咬季節發病;或任何地方居民於發病前25天內在蚊蟲叮咬季節曾到過乙腦流行地區旅行。
2.症狀體征
急性起病,發熱、頭痛、噴射性嘔吐、嗜睡,可伴有腦膜刺激症狀。急性起病,發熱2~3天後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如昏迷、抽搐、肢體痙攣性麻痹等中樞神經症狀,或發展至中樞呼吸循環衰竭。
3.腦脊液檢查
壓力增高,呈非化膿性炎症改變:外觀清亮;蛋白輕度增高;糖與氯化物正常;白細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多核細胞為主,後期單核細胞為主。
(三)基本技能
1.流行病學報告
任何醫療單位和醫務人員發現病例要立即報告。
2.樣品采集
(1)腦脊液:發病1周內采集1~2ml腦脊液,進行病毒培養分離、抗體檢測和核酸檢測。
(2)血液:抽取病人全血2~4ml,進行抗體測定、病原培養分離、核酸檢測。要求在發病1周內采集第1份血液標本,發病3~4周後采集第2份血液標本2ml;若第1份血液標本或腦脊液標本實驗室病原學檢測陽性或乙腦特異性抗體IgM為陽性,可不采集第2份血液標本。
3.病例調查
接到病例報告後48小時內,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對乙腦病例或疑似病例開展個案調查,采集病例標本腦脊液、血液,並將調查情況及時錄入數據庫,逐級彙總上報,並對傳染病報告卡內容進行核實與訂正。
4.疫情處理
(1)乙腦發生地區,應當及時開展10歲以下兒童乙腦疫苗接種率調查,做好查漏補種工作,對無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詳者可應急接種乙腦疫苗。
(2)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消滅蚊蟲孳生地,對畜圈、廁所等三帶喙庫蚊等孳生地進行藥物滅蚊。
(3)對病人進行床邊隔離治療,做到室內無蚊蟲,臨床症狀消失即可出院。對病家周圍50米範圍內居室,畜圈及蚊蟲孳生地進行藥物滅蚊。居室內采取滅蚊、防蚊措施。
(4)利用各種媒體及途徑開展健康教育活動。開展乙腦防病知識的宣傳,提高群眾防病和參與防治的意識。
九、結核病的監測與控製工作要點
(一)基本理論
及時掌握結核病疫情動態,有效控製結核病的暴發流行,為製訂防控措施提供科學依據,保障群眾身體健康。
(二)基本知識
結核病是由結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複發性感染,以肺結核最為多見。引起人類結核病的病原體最主要的是人型結核杆菌。肺結核病人是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結核杆菌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人們普遍對結核杆菌易感。
(三)基本技能
1.疫情報告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工作人員發現病例24小時內網絡直報。
2.樣品采集
結核病細菌學檢查有痰抗酸菌塗片檢查、細菌培養、動物接種和分子生物學檢查等辦法,但最簡便、迅速、準確,適於基層開展的檢查方法是痰塗片檢查。
(1)痰檢查對象和要求
①疑似肺結核病或有結核病症狀的初診病人。應送3份痰標本(夜間痰、清晨痰和即時痰),如無夜間痰,在留清晨痰後2~3小時再留取1份痰標本;或在送痰時,留取2份即時痰。
②已確診、登記、正在治療的肺結核病人。初治病人在療程滿2、5、6個月時;複治痰塗片陽性病人在療程滿2、5、8個月時,各查痰1次,送2份痰標本(夜間痰、清晨痰)。在療程滿2個月時,痰菌仍為陽性者,應在治療滿3個月時增加查痰1次。
(2)痰標本采集:痰標本應以膿樣、幹酪樣或膿性黏液樣性質的痰液為合格標本,痰量應為3~5ml。
(鄒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