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免疫規劃 (5)(2 / 3)

3.掌握流腦疫苗接種情況和人群免疫水平,識別高危地區和高危人群,加強預防控製工作。

4.掌握我國流腦的流行病學特征,為製訂防控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二)基本知識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多見於冬春季,兒童發病率高。傳染源是患者和帶菌者,尤其是帶菌者和由該菌引起的不顯性上呼吸道炎症患者是主要傳染源。該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1.流行病學史

在冬春季節和流行地區,兒童患病者最為多見。有些患者在發病前7天有明顯密切接觸史。

2.早期主要症狀和體征

大部分人感染流腦後無臨床症狀出現,少部分人表現為皮膚出血點;頸項強直、腦膜刺激征、寒戰與發熱、嘔吐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或神誌改變。

(三)基本技能

1.疫情報告

流腦作為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各級責任疫情報告人和報告單位在發現流腦病例和疑似病例時,應遵循疫情報告屬地化管理原則,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內容、程序、方法和時限(24小時)報告。在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築工地等集體單位3天內發生3例及以上流腦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時,按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範的要求,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並按照有關程序逐級上報。

2.標本采集

各級醫療機構,在流腦流行季節發現疑似流腦病例應盡快轉至當地傳染病醫院(傳染病科)進行治療,傳染病醫院(傳染病科)在發現流腦病例或疑似病例時,無論是否已使用抗生素治療,都要盡快采集病人腦脊液、血液、尿液、淤點(斑)組織液標本,標本要盡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前采集,並追蹤采集每一病例的恢複期(病程第3周)血清,要求每份血清標本不少於2ml,於低溫(

(1)腦脊液:采集1ml腦脊液,進行塗片檢測、培養分離、抗原檢測和核酸檢測。

(2)血液:抽取病人全血5ml,其中1ml用於分離血清,-20℃保存準備檢測抗體,其餘全血進行病原培養分離、核酸檢測;出院前采恢複期血1ml,分離血清-20℃保存。

(3)淤點(斑)組織液標本:選病人皮膚上的新鮮淤點(斑),消毒後用針頭挑破,擠出組織液,塗片鏡檢。

(4)鼻咽拭子的采集:用一端彎曲45°的無菌棉拭子,於鼻咽部塗擦2~3圈,蘸取分泌液並立即接種雙抗巧克力培養基。如現場接種有困難,可把棉拭子標本放入含有雙抗的卵黃鹽水(50%)或兔血清肉湯中,帶回實驗室在37℃環境中增菌6~8小時,再行分離。

3.病例調查

縣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應在接到報告後的48小時內派專人對報告病例開展流行病學個案調查,填寫個案調查表,采集病例標本。

4.疫情處理

(1)對病例周圍人群(同家、同院、同班、同托兒所、同玩以及其他經常密切接觸的成年人)進行調查,若發現上感樣病人,按輕型流腦病人處理,給予敏感抗菌藥物治療2~3天。並注意觀察病情,一旦病情轉重,立即采樣檢測進行確診,並給予相應隔離治療。對病人就近隔離,密切接觸者給予敏感抗菌藥物預防,集體單位、托幼機構對發病單位(科室、車間、班級)人群也應給予敏感抗菌藥物預防,醫學觀察期間托幼機構不得接收和轉出兒童,發現疑似病例及時隔離治療。

(2)對疫情可能播散地區的無免疫史的兒童應急注射流腦疫苗2針,間隔不少於3個月;已完成流腦疫苗基礎免疫的兒童和密切接觸病人的成人酌情進行流腦疫苗應急接種。

(3)根據當地藥敏試驗結果,確定預防用藥種類,開展預防服藥(青黴素、氨苄西林、美洛培南、頭孢曲鬆、頭孢噻肟、氯黴素、米諾環素、阿奇黴素、利福平無耐藥性)。

(4)搞好病家和周圍環境衛生,定時開窗通風。用1%漂白粉澄清液或其他含氯製劑噴霧,對病人口鼻腔汙染物進行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

八、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監測與控製工作要點

(一)基本理論

1.掌握我國流行性乙型腦炎(以下簡稱乙腦)流行病學特征,了解疫情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