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免疫規劃 (5)(1 / 3)

第3章

免疫規劃

(5)

(一)基本理論

及時掌握百日咳疫情動態,有效控製百日咳的暴發流行,保障群眾身體健康。

(二)基本知識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強,多見於嬰幼兒。臨床以陣發性痙咳及痙咳終止時雞鳴樣吸氣吼聲為特征,持續2~3個月。此病通過飛沫傳播,第1周傳染性最強。

(三)基本技能

1.病例個案調查

發現病例後,醫院防保科應立即報告並及時按統一的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進行調查,並詳細記錄患者的一般情況、臨床情況、流行病學史等。

2.采集實驗標本

咽拭子標本的采集:讓被采集標本對象張口發“啊”音(必要時用壓舌板壓住舌根),用蘸無菌等滲鹽水的消毒長棉簽,用輕快的動作在咽部深處反複做旋轉擦拭,使咽部分泌物充分蘸到棉簽上。采集標本注意事項:采集的急性期咽拭子標本應及時,百日咳咽拭子標本應在卡他期采集,並做好標本登記。

3.疫情處理

發現百日咳暴發疫情後,應采取以下措施:

(1)對病人進行家庭或住院隔離治療,自發病日起隔離40天。對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21天,發現可疑病例及時隔離治療。

(2)對7歲以下無百日咳疫苗預防接種史或未全程免疫的接觸者給予應急接種百白破疫苗。

(3)對患者居室定時開窗通風、濕式掃除,勤曬衣被,無需終末消毒,但對患者的痰液、嘔吐物可用漂白粉等氯製劑消毒。

(4)在托幼機構醫學觀察期間應加強晨檢和午檢,不得接收或轉出兒童。

五、白喉的監測與控製工作要點

(一)基本理論

及時掌握白喉疫情動態,有效控製白喉的暴發流行,保障群眾身體健康。

(二)基本知識

具有發熱、咽痛、鼻塞、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症狀,同時鼻、咽、喉部有不易剝落的灰白色假膜,剝時易出血者。

(三)基本技能

1.疫情報告和調查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工作人員發現1例白喉病例即視為暴發,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城鎮6小時內、農村12小時內報告縣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縣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按有關規定,逐級上報。

2.病例調查

接到疫情報告後,縣級和市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的人員於24小時內進行調查,核實診斷,了解傳染來源、可能傳播的因素、密切接觸者和預防接種情況,填寫流行病學調查表。

3.疫情處理

(1)隔離治療病人。隔離至臨床症狀消失、咽拭子2次(間隔2天)細菌培養陰性後方可出院。無培養條件時,應隔離到症狀消失後14天。

(2)對易感人群進行白喉類毒素應急接種。

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監測與控製工作要點

(一)基本理論

及時掌握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簡稱乙肝)疫情動態,有效控製乙肝的暴發流行,保障群眾身體健康。

(二)基本知識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以肝髒病變為主病可引發多器官損害的一種傳染病。傳播途徑主要有圍產期母嬰傳播;醫源性傳播;性傳播;密切接觸傳播。乙型肝炎潛伏期較長(為45~160天,平均60~90天)。1992年衛生部將乙肝疫苗納入兒童計劃免疫管理。為加速乙肝控製,經國務院批準,2002年起我國將乙肝疫苗納入兒童計劃免疫,采取以免疫新生兒為主要措施的防治策略。

(三)基本技能

⒈病例個案調查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工作人員發現新發乙肝疑似病例後,按《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進行報告。縣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接到報告後1周內,對15歲以下兒童新發乙肝疑似病例進行調查、采集血標本並及時檢測。

2.乙型肝炎的預防

采取以疫苗接種為主,切斷傳播途徑為重點的綜合性防治措施。切斷傳播途徑重點在於防止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

七、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監測與控製工作要點

(一)基本理論

1.及時發現病例,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製疫情蔓延。

2.掌握我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以下簡稱流腦)菌群分布特征、變遷趨勢和發病趨勢,完善流腦預測、預警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