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免疫規劃
(4)
②不合格接種原因。
③未接種原因。
(2)調查方法
①評價縣級以上單位接種率,組群抽樣法。
②評價鄉級接種率,批質量保證抽樣法。
3.接種率評價
(1)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常規報告接種率的評價
①評價內容及方法。常規報告接種率的及時性、完整性和正確性評價。及時率:在規定時限內報告單位數占應報告單位數的比例。完整率:在規定時限內實際報告以及無漏項單位數占應報告單位數的比例。正確率:報表中無邏輯性、技術性錯誤的單位數占應報告單位數的比例。
②常規報告接種率的可靠性評價。圖表法、差值(D)評價法、比值(R)評價法等。比較法:將常規報告接種率與調查接種率進行比較,是否一致,分析不一致的原因;根據疫苗使用情況和出生兒童數估算實際接種率。
(2)調查接種率的評價
①2次調查接種率的比較。
②調查接種率是否達到國家規定要求。
③近年來本地區國家免疫規劃疫苗針對傳染病的發生情況。
二、免疫成功率監測
(一)基本理論
免疫成功率監測是從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接種質量方麵對免疫實施的有效性進行監測,監測結果用於評價群體能否阻斷相應傳染病的流行。同時通過監測找出影響免疫接種質量的有關因素,為改進疫苗質量和免疫接種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二)基本知識
1.被監測對象的確定
根據監測的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包括完成基礎免疫後1個月(卡介苗為12周)的兒童,完成加強免疫後2周的接種對象,特殊年齡組的調查對象等。
2.確定監測人數
根據血清學調查的基本原理,每個組不少於29人,一般為50人為宜。
3.免疫成功率
是在接種的樣本中檢測抗體免疫陽性達到保護性抗體水平人數(調查人數)。
4.疫苗效力
是接種前陰性的樣本接種後檢測抗體免疫陽性並達到保護性抗體水平人數(調查人數)。
5.陽轉率
是接種前陰性的樣本接種後檢測抗體免疫陽性人數(調查人數)。
(三)基本技能
⒈檢驗方法、判定標準及免疫成功率指標
2.監測頻度及分工
(1)省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每年對全省的監測工作提出計劃,進行質量控製,同時開展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免疫成功率監測。分析監測結果,進行總結反饋。
(2)市、縣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完成上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布置的監測任務,並完成書麵報告上報。
3.結果與評價
監測工作結束後,應對開展免疫成功率監測疫苗的品種、免疫成功率指標、影響免疫成功率的因素進行分析,提出改進工作的措施,並向上級部門報告和反饋到下級部門。
三、人群免疫水平監測
(一)基本理論
根據接種後人群抗體水平監測結果可評價疫苗接種效果,人群免疫力和阻斷相應傳染病流行的能力,明確工作的改進方向,並分析出影響人群抗體水平的相關原因。
(二)基本知識
根據監測的目的不同,確定不同的年齡組,每個年齡組樣本量不低於29人,以50人為宜。注意年齡組構成的均衡性,不同年齡組調查結果表達的公共衛生學意義不同,如麻疹≤8月齡表示胎傳抗體水平,8~18月齡表示基礎免疫情況,18~23月齡表示加強免疫情況等。要根據免疫程序和接種的年齡組等因素確定評價的年齡組,並根據近幾年的免疫策略進行統一分析。
(三)基本技能
⒈接種率報告和調查
(1)基礎資料的收集。包括應種人數、累計應種人數、實種人數、累計實種人數、兒童漏卡率、本轄區人口資料等內容。
(2)進行接種率的報告。
(3)運用組群抽樣法(PPS法)、批質量保證抽樣法(LQAS),評價省縣鄉級免疫接種率。
(4)形成規定格式和內容的報告卡冊等。
(5)考核評價。免疫成功率和人群抗體水平監測要製訂方案,確定監測的目的和抽樣方法,選擇研究地點,采集標本,檢測,結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