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薄厚互返法(1 / 2)

書籍就是這樣一種奇幻的東西,在越來越躁動的世界裏,書籍會給你一個棲息地。書籍裏所反映的是另一個世界,收藏著許多人、許多時代、許多地域的傳奇,它所賦予你們的思想遠比現實生活賦予你們的更為生動,正如湖水裏反射的湖光山色總是比真實的湖光山色更加美麗迷人一樣。

薄厚互返法指經過“從薄到厚”繼而“從厚到薄”,而達到掌握全書真諦的讀書方法。這是由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總結歸納出的一種讀書規律和方法。“由薄到厚”是學習、接受的過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煉的過程。

由薄到厚再到薄,即為接受、消化過程。“薄厚互返”法是分兩個階段進行的:

第一階段是由薄到厚。

這是說,在讀一本書的時候一定要紮紮實實,每一個概念都要徹底地搞清楚。例如,一條定理,已知條件是什麼,結論是什麼,在證明中是否涉及到另外的概念和結論等,都要一一弄明白。如果遇到了別的概念和結論,就應該把它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不懂就追,追根求源,不搞清楚決不收兵。這樣一來,本來一本不太厚的書,追到後來,內容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可能就變得相當厚了。這就是由薄到厚。

第二階段是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這僅是讀書的第一步。此外還有更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再由厚到薄。讀一本書,不僅僅是把個別的概念、個別的定理弄明白就可以了,還要能夠進行分析歸納,抓住主要的本質東西,做到融會貫通。通過自己的深入分析之後,就會感到真正要記住的東西並不多,原先很厚的一本書,到這時候就像變得相當薄了。比如讀了高中以後,再回過頭去想想以前學過的小學算術、初中代數,雖然也有那麼幾本,但現在經過一歸納,還有那麼厚嗎?肯定是沒有了。這就是由厚到薄。

運用“薄厚互返”法讀書時,“從厚到薄”的階段必須依賴於前一個“由薄到厚”的階段,這是不能逾越的,但第二階段卻可以補第一階段的不足。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這兩者並非不相關涉,而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由薄到厚這一步,就不可能有由厚到薄的進一步。反過來,如果隻做到由薄到厚,而不能做到由厚到薄,那麼書讀得越多就會越麻煩,就會墜入書堆的煙海之中而茫茫然毫無頭緒,同樣不可能真正把書讀懂讀通。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這樣不斷地“薄厚互返”著讀書,速度是不是太慢了一點?不錯,這麼讀開頭也許要慢一點,但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當真練就一套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硬功夫,那麼看同類書時,在認真攻讀一本之後,再讀其餘的幾本,就會發現,這部分原來自己已經十分明白了,那部分實際和第一本書上讀到的完全一樣,其中真正新的、需要學的東西就剩下那麼一點點了。這麼去讀,不就快得多了嗎?所以,用這種“薄厚互返”法讀書,乃是先慢後快,慢中藏快,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本節結合前人的讀書經驗,重點介紹一套實現“由厚到薄”的讀書程序,叫做由厚到薄五步讀書法。

第一步:確定該讀的內容

古人講“讀萬卷書,走萬裏路”。“萬卷雖多當俱眼”。唐代大詩人杜甫有詩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萬卷書是多少呢?一部《論語》才1.37萬字,一部《孟子》才3.54萬字,都沒有一張報紙的字多。這是古代的書,讀上萬卷,也不過相當於看幾千張報紙,不超過1億字,量雖不小,但可以辦到。

人類發展到今天,情況就不同了。書籍可謂浩瀚無際,即使是某一學科的書籍,一生也難以讀完。我們麵對如海書林,最重要的是選擇,宜背誦的則背誦,宜精讀的則精讀,宜粗讀的則粗讀,不宜讀的則不讀。

清末張之洞寫了一本叫《書目問答》的書,是專為他的學生寫的,目的之一是告訴他的學生,選擇好書讀,不好的書不讀,也就是讀書要有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