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薄厚互返法(2 / 2)

所謂選擇,首先要看一下所讀之書的目錄或者內容提要,然後根據需要確定哪些內容該讀,哪些內容不該讀。如果全書沒有該讀的內容,那麼這本書也就不要讀了。如果是教科書及其參考書,則以老師指導的為主;如果是課外讀物,則以行家推薦的名著名篇為主。

讀書可以消遣,可以增長才幹,可以勵誌,對於中小學生而言,以勵誌為目的去選讀課外書是最值得提倡的。

有的學生,對讀書產生興趣以後,一見書猶如牛見了青草,不分好歹,大吃大嚼。這種做法很不可取。世上的書那麼多、那麼雜,不加選擇地苦讀一輩子也讀不出個名堂來!不僅如此,有些書對青少年還有毒副作用,如果不加選擇地去讀,很可能被其誘離正確軌道。若是根據實際需要來加以選擇,便實現了廣義的“由厚到薄”。

第二步:明確重點

對於所學習的一切重點內容及一切應該內儲的知識,可用鋼筆在底部打上波浪線,或者作出其他標記,還可以書寫體會、加眉批。下一步複習時就看這些內容,其他內容可以不看了。對於重點內容中的重點句子以及重點句中的重點詞彙都要作出標記,而把那些多餘的語言和詞彙過濾出去。這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將自己誘離要點的東西統統拋掉”。對於你所確認的重點內容,可以邊讀邊記筆記。然後,回過頭來去整理筆記,使之網絡化或條理化。最後,該內儲的則抓緊記憶,該外儲的則及時歸類予以外儲。

第三步:反複理解、領會、記憶應該內儲的內容

剛開始學習時,有一兩處不明白、記不住也不要緊,繼續往下看,當前後內容貫通以後,自然就大徹大悟了。對於數理化等理科知識,要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多做練習題,以加深理解、記憶和提高應變能力。

第四步:歸納概括

每一章乃至全書學完以後,對應該掌握的內容進行歸納、概括。整理出來的內容可寫在幾張紙上,或者抄錄在文摘卡上,或者加注眉批,實現“厚本變薄本,薄本變張紙”的飛躍。同時在此基礎上,針對所有應知應會的內容提出若幹問題,由自己一一回答。日後複習時方便、省時。對於應該外儲的散見於書中的知識,抄錄卡片,歸納存檔。

第五步:每隔一段時間複習一次

這是專指內儲知識而言的。複習是為了彈掉覆在記憶之上的灰塵,應該適時進行,否則灰塵太多太厚,清除就費時了。對於文科知識,複習時可以回答第四步所提出的問題為主;對於理科知識,可以解應用題為主。

這種“由厚到薄”五步讀書法,對於中學生、大學生、自學者都適用。在“知識爆炸”“書刊泛濫”的今天,五步讀書法中的第一步最為重要。

著名作家錢鍾書先生,用的也是這種學習方法。錢鍾書從啟學之時,就博覽群書。讀中學時,就讀了《天演論》等英文原版著作,還啃下了《古文辭類纂》《駢體文鈔》《十八家詩鈔》等,至於他喜愛的小說雜誌更是愛不釋手、披閱不倦。考入清華大學後,他的第一個誌願是“橫掃清華圖書館”。他終日泡在圖書館內,博覽中西新舊書籍。自己的書就用又黑又粗的鉛筆畫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他閱讀麵之廣,連許多教授也歎為觀止。

錢鍾書的博學,歸功於他的博覽。他閱讀書籍所寫的劄記,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也毫不誇張,他寫學術巨著《管錐編》時,所用的資料足有幾麻袋。

錢鍾書主張先博後約,由博返約。即先廣泛涉獵,博覽群書,然後再在此基礎提煉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這種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僅使他成為一代學術泰鬥,也為後學者指出了正確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