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應讀三類書
現代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認為讀書人應該讀三類書,少一類,便不能稱為“讀書人”。“有關自己專業的書”是老人的首推之書。呂老談到,這類書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條件下都是一定得讀的,它們是一個專業人員的立身之本。因此,老人即使在早幾年“被強迫賦閑”的日子裏,也時時走進舊書店去翻翻,掏出僅有的幾個錢搬些書回家。被呂老列為第二類的書是“與專業有關的其他門類的書”,“這類書應盡可能多讀一點,這對於開拓思路,增長見識、加深學養、提高理解、判斷能力是很有好處的。”第三類書籍,則是“做一個現代中國人的必讀之書”。呂老加重了語氣:每一個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的民族,以及自己民族悠久的思想、文化、科學史;了解自己所處的時代,所處的環境,以及在這種時代環境裏萌生的各種新技術、新思潮、新文化,從中發現我們探索學習的新目標、新、新任務。否則,即使你是位專家、頗有影響的學者,但你也絕不是個讀書人。
華羅庚用猜讀法來篩選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也有一套獨特挑選區別分類讀書的方法。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且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象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詩人紀宇談讀書
詩人紀宇在談到讀書時認為,“讀書無禁區,思考要獨立,博覽最必要,精讀大有益。”他主要是寫詩,讀的詩比較多,但也讀一切感興趣的書,不偏食,不忌口,而且在某些時期主要讀詩之外的書,愛讀美學、藝術理論、雜著、筆記之類的書,尤其愛讀其中的人物傳記。作為文學青年,多讀文學書籍是不必多說的,但也要讀一點美學,懂一點藝術理論,這是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藝術修養。不學點美學,怎樣在生活中感受美、發掘美、歌唱美呢?真正的文學家從來都要融會貫通的,雖然不能說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也決不能像李逵那樣,除了兩柄斧頭就是兩顆拳頭。
他重點提到,書太多了,全讀不可能。他讀書,會對書進行不同的區分,主要有三種情況:
①粗讀書:瀏覽,知道書名、著者、主要內容就可以了。用時可以查,能找到就行;
②細讀書:動筆墨,圈畫,抄重點;
③常讀書:愛不釋手,幾乎有空就看,而且反複思考;每天睡前看一會兒書,外出時也隨身帶著書,細嚼慢咽。
世界上的書質量不盡相同,我們應當挑最好的書來讀,不要把精力耗費在二三流的書籍裏。“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這個規律,讀書時應該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