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女神”庫瑪麗(Kumari)平時住的女神廟,是一個天井式的小院,四周的牆壁和門窗都是極具特色的木雕製品,雕刻著許多神像和孔雀圖案,據說是出自18世紀中葉的工匠之手。每天上午和下午,庫瑪麗都有固定的時間依在小窗前與前來拜望她的人見麵。需要付一定的香火錢,但不能拍照。
我們付完費用之後,工作人員向樓上呼喚幾聲,一個小女孩兒便閃現在三樓的窗子前麵,她就是“活女神”庫瑪麗!與想象中的形象和氣質略微有些不同:眼睛和嘴巴比較大,塗抹著濃豔的口紅,臉上的濃妝與未脫的稚氣和眼神很不相稱。現身不久,活女神就又消失到了窗戶後麵去了。麵無表情,好在如此,因為印度教認為,活女神不管衝誰笑,那個人都將不會有什麼好運氣。
在印度教眾多的神靈之中,“活女神”庫瑪麗是最獨特的一個。“活女神”也叫“處女神”,代表純潔、神聖和權力。舊時的尼泊爾,婦女地位卑微,然而庫瑪麗的地位卻神聖、純潔而崇高,連國王也要向她頂禮膜拜。
關於“活女神”的傳說之一是,她是濕婆神的王妃帕瓦的六十二化身之一,曾經有個國王將她放逐,國家從此厄運不斷,為了消災免禍,國王從此便將她供奉在廟中,代代相傳至今。人們則認為,“活女神”能保佑國家和人民,帶來和平與繁榮。
“活女神”是從民間選取的一位幼女,在她第一次月經之前,將一直備受教徒的尊重和景仰,然而當她成為成熟的少女落紅之後,她就不再是女神,要像普通人一樣回到民間,再由新的一位經過挑選的“活女神”取代她。
挑選“活女神”的工作過去由皇家祭司進行。產生“活女神”的幼女必須出身自佛祖釋迦牟尼出身的釋迦家族,且祖輩必須生息在加德滿都的兩條聖河--巴格馬提河和威斯奴蒂河兩岸。她必須具備32種“美德”,傳說脖子要像海螺,身軀要像榕樹,睫毛要像牛的睫毛,全身不得有傷疤和瑕疵,不能接受陽光照射,不得流血,腳不能觸地。她還必須不懼黑暗,與祭祀的羊頭和水牛頭共處一室一夜,不發出哭聲,過去還必須同國王屬相相同才行。
“活女神”要經曆世間最懸殊的寵辱哀樂。多數“活女神”成為少女恢複凡人麵目後,由於沒有接受現代教育,缺乏收入來源。而在傳統觀念中,她們通常會被認為身上的神力過大,克夫,男人們不能娶她們為妻。許多活女神回到民間終身未嫁,老死閨閣,隻有極少數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