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顧鼎臣宗法思想(1 / 3)

一、顧鼎臣宗法思想之大略

顧鼎臣有四篇有關宗法的直接資料和兩篇族譜序,涉及了宗法、立後、祭法等三個問題,構成了顧鼎臣宗族思想的核心。本節擬就這三方麵逐一進行分析,以厘清顧鼎臣宗族思想之大略。

(一)宗法觀

顧鼎臣的宗法觀主要體現在《宗法梗概》、《宗法泛論》這兩篇文獻之中。在《宗法泛論》中,顧鼎臣十分明確地表明了對小宗的支持,他說:

餘惟宗法今世斷不能行矣,然此生人大典不可以不知,不知宗法是不知吾身之所自也。況大宗雖非世胄之家不可立,而小宗似莫之禁。小宗若立,雖不立大宗,而大宗可尋矣。

在顧鼎臣看來,大宗是世胄之家的專利,由於當時所謂的舊族大家早已名存實亡,“周衰秦亂世家淪沒,而宗法已盡廢矣”,所以他發出“宗法今世斷不能行矣”的斷言。而另一方麵,與現實情況符合的是,士大夫階層更多是由科考選拔而來,在功成名就之前,其家族很可能就是鄉居或城居的普通民眾,他們保存家族的努力,隻能通過立小宗來實現。

盡管大宗不可立,宗法不能行,顧鼎臣仍讚成在理論層麵上,重視大宗的重要性,即所謂“此生人大典不可以不知,不知宗法是不知吾身之所自也”。事實上,顧鼎臣的觀念是:在認識層麵上,仍保留對大宗的認同感;但在實際操作(例如修家譜)層麵,則要以務實為主,僅追溯到有據可考的小宗。

顧鼎臣本人的言行,則進一步驗證了此觀點。在《閑雲篇序》中,他曾說:

吾宗為吳中四大姓之一,代有奇士文章勳績顯於古昔。元臣碩輔,未暇屢數,其在元有處士諱仲英,自號片玉山人,逸邁不凡,博極群書,通析三教……

顧姓本身是吳中四大姓之一,由三國時孫吳丞相顧雍為始祖,但至於明代,顧姓大宗早已散佚不可考。因此顧鼎臣雖然認同顧雍為其宗,但落實至修家譜中,仍然秉持著不冒認、不攀附的觀點,後文也將提及,這種觀點在其子孫的修譜行動中得以落實,成為顧氏修譜的宗旨。

與大宗譜係清晰、一目了然不同,小宗的譜係繁雜,“旁出而難紀”,如果存在著遷徙的現象,小宗的譜係就更加難以厘清。

與紛亂複雜的小宗譜係所不對應的,是對小宗之法的語焉不詳。學者對《禮記》等典籍的解讀,都是以明辨大宗為出發點,對小宗沒有相應解釋。對此,顧鼎臣希望能對小宗之法有所重視。他說:

餘按,《禮經》繼別為宗之下,止曰繼禰者為小宗,而未及言繼祖繼曾祖繼高祖。茲瓊山先生言四宗者,蓋禮方言,別子之嫡長子為宗者大宗也。故遂言別子之次子不得比於大宗,第自使其長子繼己為小宗而已。意在剖白嫡長支庶之辨,而未暇及其詳。然其下即接之曰,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則大宗是已。五世則遷,非繼禰繼祖繼曾祖繼高祖而何?故曰大宗一小宗四,合為五宗,其說無疑矣!然大宗如樹之幹,直下而易明,小宗如樹之枝,旁出而難紀,況不遷則一定,遷則屢易。故愚以謂小宗之法宜加講焉!

為使小宗的譜係進一步明晰,顧鼎臣還特地“想象其略,懸設空明布敘世次”,做了一個宗法圖。在圖中,將繼禰、繼祖、繼曾祖、繼高祖、親盡而遷一一標注。結合顧鼎臣的概述和宗法圖,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凡長子,都可以作為小宗之祖,次子之長子亦是。

2.次子的長子,為繼禰之宗。

3.次子的長孫,為繼祖之宗。

4.次子的曾長孫,為繼曾祖之宗。

5.次子的高長孫,為繼高祖之宗。高長孫之下的長子,則屬於五世則遷之類,為次子長子的繼高祖之宗,以下類推。

通過這樣的分析,整個小宗的譜係則清晰和明確,這也就是顧鼎臣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