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啟蒙的兩大方案在明王朝的曆史經驗中,我們發現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啟蒙思潮對於傳統政治倫理的批判,造成了古典政治哲學基礎的人倫觀與華夷觀的崩潰,使得李自成能夠將明王朝推翻,更造成了無法抵禦外族的入侵。這樣的教訓已經非常的沉痛,但卻一直缺乏對於曆史教訓的反思。絕大多數的曆史研究者依然在啟蒙哲學的指導下,延續著現代政治與社會經濟研究的思路,努力將古典政治詮釋為現代社會。
當認識到了現代性史學無法對傳統政治社會進行合理的研究時,我們必須提出研究傳統政治社會的思路與方法。對此,筆者認為應該重新回到洞穴之中,通過古典政治倫理的視野對傳統曆史文化進行研究。在“大禮議”這一問題上,筆者發現了現代性史學的衝突,因此對現代性史學進行了全麵的反思。如果要超越現代性的視野,就必須超越“大禮議”雙方的政治立場,在這時筆者發現了顧鼎臣。作為三朝老臣,卻能擺脫當時黨爭的糾紛,並且有著自己堅定的政治立場。對此,筆者非常的好奇,希望能夠通過對顧鼎臣的研究,超越現代性史學研究的視野,返回古典政治研究中來。
要回到古典政治傳統,我們必須知道古典政治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國之大事,惟祀與戎。祭祀與戰爭就是傳統政治的大事!祭祀包括祭天與祭祖,這兩者都是王朝政治合法性的來源,而無論祭天還是祭祖,都要通過君主展現出人倫秩序,從而體現出政治的合法性。在《尚書·洪範》中,當堯舜禹等聖王在能夠穩定自然秩序和人倫秩序之後,上天才降下大法,來幫助聖王進行統治。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理解為,當君主通過祭祀禮儀,彰顯出其統治人倫秩序的穩固,從而祈求獲得上天的認可,獲得天道的合法性。而戰爭則是用來維護政治秩序的手段,能夠維持人倫秩序和天道綱紀方為華夏之邦,反之則為夷狄之國,不與華夏同。而當華夏內部出現秩序紊亂的時候,王者必須通過戰爭手段來重新恢複政治秩序。而當外部有夷狄侵犯的時候,也需要王者通過武力進行驅逐。因而,古典政治雖然看起來是分為內外兩部分,但究其實質仍然隻是一條,即維護穩定的人倫秩序。
那人倫秩序究竟有哪些呢?通過孔子的論述,我們知道其將人倫秩序分為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總結出孝、悌、忠、信等基本的人倫道德基礎。又經過儒家的深入總結,將其發展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念。通過古典政治的熏陶,我們可以清楚理解到儒家學術與古典政治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因此,對於古典傳統政治進行研究,就必須遵循儒家所設定的人倫秩序觀念。
在顧鼎臣這樣的個案研究,也可以通過古典政治的視野進行重新的反思,就會發現顧鼎臣完全符合古典君子士大夫的美德,無論是在家族中所體現出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抑或是在國家層麵上,表現出的為政以德、忠於職守,甚至通過在對嘉靖帝的經筵中,勸說其致天下太平。恰恰正是由於顧鼎臣所表現出的卓越的美德,故嘉靖帝在南巡時,才將京師交給顧鼎臣進行管理。而顧鼎臣正是因為在盡職盡責對京城的管理中,身染重病,死於任上。
這樣一位身俱古典士大夫美德的明代重臣,卻因為不符合現代性史學的兩條研究標準,被廣大的明代研究者所忽略。因為忽略了古典政治傳統的視野,也放棄了實踐古典政治倫理的士大夫群體,這是一項多麼大的損失。
從古典政治傳統的視野來看王朝的政治興衰演變,我們甚至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恰是由於顧鼎臣類的士大夫群體在晚明社會的衰敗,才導致了明代晚期政治倫理不斷被破壞,並最終造成了明王朝滅亡的教訓。也許這個說法過於專斷和狂妄,但筆者相信,隨著此視野的展開,將會有更多的證據表明,古典政治並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屬於封建殘餘或迂腐文化,其重要作用或許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