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河口阻擊戰
12月8日和9日,為控製龍勝縣城東北方向的馬堤河口,保證紅軍主力紅軍順利渡過潯江,紅三軍團四師與桂係第7軍19師先後在在泗水、八灘、水牛塘、鳥坳、萬人界等地激戰,節節阻擊桂軍。
時任紅四師政委的黃克誠大將回憶說:“……此役打得也相當艱苦,我們又受到不小的損失。當時我軍守在山上,敵人從山腳下硬往上攻,遂成混戰狀態。我軍一個排被敵人包圍後,全部被繳械。我打了一輩子仗,這是惟一的一次親眼看到我軍一個整排集體被敵人繳械的場麵。……”
趁紅三軍團在馬堤阻擊19師之機,桂軍第7軍24師,進至龍勝瓢裏(位於泗水、馬堤西麵),並繼續沿大路由南而北向石村推進,企圖截擊紅三軍團。紅三軍團派出兩個團急行軍,先敵占領石村河口一帶,阻擊桂敵第24師,主力則避敵往右轉入廣南。紅三軍團的先鋒團於12月9日晚22時左右趕到石村河口,與桂軍遭遇,雙方隔河對峙。之後,紅三軍團部隊又在石村河口、獨境阻擊桂軍,掩護友鄰部隊離開廣西,向北進入湖南通道縣。
據桂軍24師參謀覃琦解放後回憶,24師進占龍勝後,他曾建議迅速攻占馬提北坳(在馬堤北20華裏,僅有紅軍百數十人防守)。理由是馬堤地區由南向北是狹長的隘路,東西兩側是高山,北麵24師一擋,南麵15軍夏威部再一堵,紅軍就會被封在中間,糧食缺乏,又受飛機不斷轟炸,不出數日,就會不戰自滅。桂軍24師70團團長程樹芬很讚成這個意見,並自告奮勇負責攻占該坳,24師師長覃聯芳卻不采納,理由是擔心中央軍坐收漁人之利。因此覃聯芳師直至紅軍主力通過,才攻占馬堤北坳,截獲紅軍後續部隊四百餘人,槍三百餘支。
關於兩河口阻擊戰,桂係第7軍誇耀說:“總計寨納、河口、馬蹄嶺諸役,共斃匪官兵六、七百人,俘虜千餘人,繳獲槍支六百餘支,自動步槍十一支。我軍陣亡連附一員,士兵二十餘名,負傷士兵一百餘名。”(《七軍年刊(十九師馬蹄嶺之戰鬥經過)》)“是役生擒千二百餘人,奪步槍四百二十餘支,重機關槍四挺,我軍傷亡僅十餘人。”(《七軍年刊(二四師石村、獨境、包田之戰鬥經過)》)不過,這是桂係的一麵之詞,未得到紅軍方麵資料的證實。
湘江一戰,中央紅軍的損失應該在三萬人以上,具體上多少,並沒有權威的統計資料。紅軍的損失,主要是擔任阻擊任務的作戰部隊的損失,軍委縱隊損失不大。加上前三道封鎖線的損失(包括非戰鬥減員),中央紅軍人從長征出發時的八萬六千餘人,銳減至三萬餘人。國民黨方麵的損失,據說湘軍損失七千多人,桂軍傷亡二千人左右。
但在戰略上,紅軍是勝利了。湘江戰役,中央紅軍經過英勇奮戰,突破了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挫敗了蔣介石企圖殲滅紅軍於湘江以東的計劃。同時,湘江戰役的失利也加速了******的複出,為後來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造成巨大損失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紅軍指揮者遲遲未下定西進決心,錯失良機。
實際情況是,雖然紅一軍團的便衣偵察隊11月22日便發現全州是座空城,但他們向紅二師參謀長報告的時間是25日中午,之後再經由紅一軍團向軍委報告。而當天17時,中革軍委便向各軍團下達了從全州、興安間渡過湘江的命令。這個決策速度並不慢。
(2)軍委縱隊行軍速度非常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