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0章 紅一方麵軍長征(六)(3 / 3)

軍委縱隊28日從文市到石塘,走了26公裏;29日從石塘到界首,走了32公裏。幾個軍團,包括紅一軍團在內,湘江戰役期間的行軍速度也不過每天三十幾公裏。也就是說,軍委縱隊的行軍速度,並不比主力軍團慢。

1934年11月26日,軍委縱隊從永安關進入灌陽的桂岩,一天之內隻走了8公裏;27日,從桂岩到文市,行程僅6公裏。有史料表明,當時高層就轉移路線問題出現了爭論,並開會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和表決。每天隻走七八公裏,很可能是會議造成的。

(3)三個主力軍團的艱苦阻擊戰是為了掩護軍委縱隊過江。

事實是,一、三、五軍團的阻擊戰,更多的是為了給遲到的八、九軍團保留西進通道。軍委縱隊自身沒有戰鬥力,在主力軍團不能西進的情況下,它們不可能脫離主力的保護,獨自西進。

八、九軍團之所以落後,是因為在三峰山受阻,被迫北上從雷口關進入廣西。所以,八、九軍團在三峰山受阻,是湘江戰役中紅軍陷於被動的一個關鍵因素。

八、九軍團日行軍三四十公裏,也並不比其他軍團慢。不過,******接掌指揮權後,中央紅軍在緊急情況下每日行軍60到100公裏,最高紀錄是1日行軍120公裏。八、九軍團也許還能走得更快一些。

湘江戰役雖然粉碎了國民黨軍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也是中央紅軍長征後損失最大的一次作戰行動。連同前3次突破封鎖線的損失(包括非戰鬥減員),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後由長征開始時的8。6萬餘人銳減為3萬餘人。這是‘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實行逃跳主義所造成的嚴重惡果。此戰之所以能夠保重紅軍主力部隊渡過湘江,是因為紅軍指戰員在作戰中具有高度的政治熱情和英勇的獻身精神,阻止住了敵人的進攻。此戰之所以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損失,則主要是因為‘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沒有充分發揮紅軍的長處,部隊在行動中仍要背負著‘壇壇罐罐‘行軍,行動遲緩,戰略戰術指導上更是存在著嚴重錯誤。

湘江之戰,以紅軍慘敗告終。8萬6千紅軍官兵,犧牲和失蹤約3萬1千人,被俘約6千人。殿後的紅八軍團不複存在。湘江東岸的紅三軍團六師18團和紅五軍團34師全軍覆滅。其餘各部編製在湘江之戰均隻剩不足半數。官多兵少。紅軍大量縮編。自離開蘇區突破曆次封鎖線,紅軍損失如下:第一道封鎖線,損失3700餘人;第二道封鎖線,損失9700餘人;第三道封鎖線,損失8600餘人;第四道封鎖線,也就是湘江之戰,共損失近38000人,而且主要是骨幹作戰部隊。加上沿途紅軍征召的新兵,此時紅軍已不足30000人。(蘇區出來的民夫和新兵大量逃亡)在告別腳山鋪戰場時,****,聶榮臻,左權,朱瑞等一軍團首長親自為死亡官兵安葬。據後人回憶平生極少流淚的****當時望著滿山遍野的灰色屍體淚如泉湧。我們看看朱德以紅軍總司令部給****和彭德懷的命令吧:‘要動員全體指戰員認識今日作戰的意義。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勝負關全局‘這是為命運而戰。

湘江戰役後,在全州旁邊的湘江轉彎處,叫嶽王塘。此處江水流速很緩,上遊漂下的屍體幾乎全都彙到這裏。在水彎處,紅軍屍體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幾十年後,當****位於****高級領導職務時,也曾去過一些當年戰鬥過的地方懷舊,但他再也沒有回過界首。在****的軍史上,湘江戰役是慘敗。但是,****,彭德懷作為紅軍開路先鋒的最高指揮官,為挽救整個****和紅軍的命運功不可沒。同時還有擔任全軍總後衛的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