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1章 紅一方麵軍長征(七)遵義會議(1 / 3)

慘烈的湘江之戰,使紅軍兵力大損,部隊不經休整,已經無力再戰。但強大的****不會發什麼善心,還是會繼續“追剿”,紅軍為了避戰,不得不翻越老山界,進入湘西南深山地區。

老山界也叫越城嶺,從贛粵湘交界的大庾嶺到湘桂交界的越城嶺,五嶺東西走向綿延1000多裏,南北寬200多裏,五嶺的主峰貓兒山海拔2100多米,為華南第一高峰。

老山界是紅軍從江西出來以後所過的第一座難行的高山。山勢陡峻,群峰林立,人煙稀少,是瑤族聚居區。****很難上來,紅軍則正是為了這一點,才不能不爬這座大山。爬過老山界後便是湖南,往西再走不遠就是湘西南的邊陲小城通道。現在麵臨的是:全軍向何處去?

紅軍的目的是前往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但這個戰略意圖已經基本等於公告天

下,蔣總司令在通道的東麵和北麵諸縣構築碉堡,集結了近20萬軍隊,又布置一個大口袋,現在就等等待紅軍來鑽了!這時的中央紅軍如按原定計劃北上湘西,則正好陷入敵人布下的口袋陣,那將又會是一個比湘江之戰還要淒涼的結局。

但是,湘江之戰雖然遭致如嚴重後果,卻也順帶製造出了幾點有利之處:

一、中央紅軍被迫扔掉了那些導致走不動路的盆盆罐罐,從此部隊自由多了。

二、全軍人心大變,“三人團”威信盡掃,不僅劉伯承、彭德懷、****這樣的部隊頭腦敢於將不滿變成“髒口”罵話,就連老實寬厚的朱德也忍不住了,朱老總在湘江戰役之後痛心疾首:“不到兩個月,就損失了五六萬人哪!這支部隊是我們從井岡山帶出來,一步一步發展壯大起來的,是多麼不容易啊!這樣,一下子就被國民黨搞掉了五六萬,這是對中國革命的犯罪啊!”

三、由於湘江之戰的慘重損失,博古、李德從此精神不振,情緒波動異常,有老帥回

憶說,博古甚至幾次拿著手槍在自己頭上比比劃劃,這樣,指揮紅軍的主要任務就落到周

恩來、朱德肩上,李德雖然頑固不化,也不得不放棄了軍團以下的部隊指揮權。

四、為******重新出山指揮部隊開了那麼一道門縫,設想:假如沒有湘江失利,很難想象有******的出頭之日!最起碼截至目前,最高“三人團”還沒有承認反“五次圍剿”的失

敗,對外宣稱的是北上抗日,對內傳達的是打到外線去,主動進攻革命的敵人。

最關鍵之處:周恩來通過湘江戰役,開始反思******的軍事觀點,從此之後才開始明確表示支持******複出參加軍事指揮。

其實,這長征的初期,******地位上靠邊站,行動上可沒有閑著,一路趁身體有病,在擔架上與挨邊的政治局委員張聞天、王稼祥不斷溝通,一起分析第五次反“圍剿”的軍事指揮錯誤,已經成功說服了這兩位支持自己的觀點。張聞天在延安整風時寫道:“長征出發後,我同******、王稼祥二同誌住一起。******同誌開始對我們解釋反五次‘圍剿’中中央過去在軍事領導上的錯誤,我很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見,並且在政治局內開始了反對李德、博古的鬥爭,一直到遵義會議。”

現在加上“三人團”成員之一的周恩來,博古、李德身後已經開始形成一個實力大於他們的政治同盟――還沒到結成集團的地步。所以說,任何事情都有其矛盾的兩麵性,哪怕是慘敗,其中也會孕育出讓人預料不到的另外可能。難怪我們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鼻祖老子這樣告訴人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2月12日,是中國命運的轉折點之一。中革軍委部分委員在通道召開會議。通道會議既無預定規格,也無明確程序,李德後來在《中國紀事》中稱之為“飛行集會”,這是通道會議見於史書最早的名稱。

****中央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才公開說到這個會議。1971年7月7日,鄧穎超到中國革命博物館審查館展陳列時說:“上次你們提的問題,回去我問了恩來同誌,在長征途中是否開過通道會議和黎平會議?恩來同誌講:‘是開過通道會議和黎平會議’”。後來的黨史及各種書中才開始出現了通道會議這個說法。

湘西南的通道縣,是一個侗族集居的不太有名的小縣。取名通道縣,也確實具有“通道”之義:向北可進入湖南,向西可進入貴州,往南則通廣西,位處湘黔桂交界,貫通三省。

十二月十二日,****中央負責人在通道城(今縣溪鎮)恭城書院舉行臨時緊急會議,參加人有博古、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和李德等。會議由周恩來召集,討論戰略行動方針問題。李德、博古不顧已經變化了的客觀情況,仍堅持去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李德後來曾寫道:“我提請大家考慮:是否可以讓那些在平行路線上追擊我們的或向西麵戰略要地急趕的周(渾元)部和其他敵軍超過我們,我們自己在他們背後轉向北方,與二軍團建立聯係。”

******不同意李德的意見,說明紅軍主力現時北上湘西,將會陷入敵軍重圍,後果不堪設想。他又根據破譯敵台的電報材料指出:國民黨軍隊正以五六倍於紅軍的兵力構築起四道防禦碉堡線,張網以待,“請君入甕”!他建議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西進。王稼祥、張聞天在發言中支持******的主張,周恩來等也讚同這個主張。博古不再固執己見,李德因為自己的意見被否定而提早退出會場。會議根據大多數人的意見,通過了西進貴州的主張。

當天下午七時半,中革軍委發出“萬萬火急”電令,規定:“我軍明十三號繼續西進”,“第一師如今天已抵洪洲司,則應相機進占黎平”。

1934年12月12日至20日,中央紅軍開始從錦屏縣和湖南通道縣境進入黎平縣。****指揮一軍團為全軍前鋒,其二師先頭團從錦屏縣三裏驛、平茶,經界牌進入黎平縣境馬家團、貓耳塘、潭溪、十萬坪、洛團、草鞋鋪、花坡、五裏橋等地區。

14日中午,一軍團二師先頭團在五裏橋與王家烈的黔軍遭遇了。

貴州軍閥王家烈,所倚重的隻有一個25軍,下轄21個團,但當時所部15個團正被紅二、六軍團牽製在銅仁一帶,4個團駐防貴州省會貴陽一帶尚未出兵,駐防黎平、永從、榕江、錦屏、天柱的僅有25軍4旅第15團、第7團(團長畢駿駐黎平)及幾縣“民團”,黎平前線,王家烈實際能指揮得動的僅有一個團。

黔軍管理落後,武器差,官兵大都吸鴉片煙,卻贏得一個遠揚的大名:“雙槍兵”!不過,這個雙槍不是紅岩小說中“雙槍老太婆”那個雙槍,而是士兵們除了手中的大槍之外,一般還個人再配備一杆鴉片搶。這種部隊卻也並非毫無戰力,士兵們過足了大煙癮之後,還是能興奮一時的!尤其是,黔軍打仗不怎麼樣,爬山可有兩下子,據有關資料記載:黔軍士兵一般戰鬥剛打響就一哄而散,不一會就能把同樣擅長山地行走的紅軍甩開老遠。

這種部隊用來阻擊防守卻是“大材小用”了,所以,一軍團沒有遇到像樣的阻擊。12月13日,紅軍在洪州寨石坳發起的攻勢作戰;12月14日,在中潮鎮羊角岩突破黔軍阻擊;同日,****指揮第一軍團第二師攻擊同古,擊潰黔軍第15團。第一師在黎平城發起的攻城戰,一路摧枯拉朽般擊潰黔軍周芳仁部,順利占領了黎平縣城。與此同時,中央軍委的一二縱隊和第三、第五、第八軍團的先頭團,也於13日從湖南通道縣播陽進入黎平縣。15日,黎平各界士民夾道歡迎紅軍進入黎平縣城。

紅軍攻占黎平,但北上還是西進的爭論並沒有結束。十八日,******在黎平城出席****中央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仍由周恩來主持,繼續討論紅軍戰略行動方向問題。博古又提出由黔東北上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李德因病沒有出席,但托人把他堅持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意見帶到會上。******主張繼續向貴州西北進軍,在川黔邊敵軍力量薄弱的地區建立新根據地。王稼祥、張聞天支持******的主張。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接受******的意見,並通過根據他的發言寫成的《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明確指出:“鑒於目前所形成之情況,政治局認為過去在湘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並且是不適宜的。”“政治局認為新的根據地區應該是川黔邊區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在不利的條件下應該轉移至遵義西北地區。”

會後,周恩來把黎平會議決定的譯文送給李德看。李德大發雷霆,向周恩來提出質問。周恩來的警衛員範金標回憶說:兩人用英語對話,“吵得很厲害。總理批評了李德。總理把桌子一拍,擱在桌子上的馬燈都跳起來,熄滅了,我們又馬上把燈點上。”博古盡管自己意見被會議所否定,還是服從會議決定。當他知道周恩來和李德吵起來時,對周恩來說:“不要理他(指李德)。”

黎平會議的《決定》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中央紅軍贏得了主動,揮戈西指,不僅完全打亂了國民黨軍隊的原有部署,而且連戰連捷,部隊的麵貌為之一新。軍委縱隊政委陳雲後來以廉臣的筆名發表的《隨軍西行見聞錄》中寫道:“赤軍由湖南轉入貴州,此時確繳獲不少。侯之擔部至少一師人被繳械,並連失黎平、黃平、鎮遠三府城,尤其鎮遠為通湘西之商業重鎮,赤軍將各城市所存布匹購買一空。連戰連進,此時赤軍士氣極旺,服裝整潔。部隊中都穿上了新軍裝。在湘南之疲勞狀態,已一掃而空矣。”“當我等行經劍河縣附近之某村落時,見路邊有一老婦與一童子,身穿單衣,倒於路邊,氣息尚存。”“正詢問間,赤軍領袖******至,告以老婦所言。當時毛即時從身上脫下毛線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被單一條,授予老婦,並命人給以白米一鬥。老婦則連連道謝含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