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1章 紅一方麵軍長征(七)遵義會議(2 / 3)

一九三五年元旦,******出席****中央在猴場召開的政治局會議,重申紅軍應在川黔邊地區先以遵義地區為中心建立新的根據地的主張。多數與會者讚同這個意見,再次否定李德、博古提出的“完全可以在烏江南岸建立一個臨時根據地,再徐圖進軍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錯誤主張,決定紅軍立刻搶渡烏江、攻占遵義。會議通過的《中央政治局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指出:主力紅軍渡過烏江後,“主要的是和蔣介石主力部隊(如薛嶽的第二兵團或其他部隊)作戰,首先消滅他的一部,來徹底粉碎五次‘圍剿’,建立川黔邊新蘇區根據地。首先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然後向川南發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務。”

並規定:“關於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做報告。這在實際上取消了以往李德獨斷專行的軍事指揮權。同時,在黎平會議後,已重新任命被李德、博古派到紅五軍團當參謀長的劉伯承為總參謀長。

但爭論仍沒有結束。正如周恩來所說:“從黎平往西北,經過黃平,然後渡烏江到達遵義,沿途爭論更烈,在爭論的中間,毛主席又說服了中央許多同誌。”王稼祥回憶道:“一路上毛主席同我談論了一些國家和黨的問題,以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道理來教導我,從而促使我能夠向毛主席商談召開遵義會議的意見,也更加堅定了我擁護毛主席的決心。”

此時,王稼祥向******提出了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意見,******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建議他先同張聞天通通氣。張聞天也同意王稼祥把李德、博古轟下來的意見,並且說:******同誌打仗有辦法,比我們有辦法,我們是領導不了啦,還是要******同誌出來。

1935年1月1日,紅軍總政治部下達《關於瓦解貴州白軍的指示》。朱德電示紅軍各部,“偷渡部隊不應小於一個團”。紅一軍團第2師進抵烏江南岸,其前衛4團逼近烏江界河渡口,進行火力偵察,準備渡江。

烏江又名黔江,是貴州的第一道大江,由西南向東北斜貫全省,把貴州劃成南北兩部。兩岸高聳入雲的懸崖絕壁,好似利劍,直刺青天。江麵上波濤洶湧,最大水流速度每秒鍾在兩米左右。河床、河岸都是石灰石,江水清澈見底,但明暗礁石很多,自古就有天險之稱。整個烏江防線,自茶山關起,包括孫家渡、江界河、袁家渡、回龍場等大小渡口十餘處,全長約100公裏。

負責烏江防線的侯之擔懷有獨霸黔北的企圖,妄想阻止紅軍渡過烏江,在烏江一線嚴密布防。他甚至誇口說,****遠征,長途跋涉,疲憊之師必難飛渡。

中革軍委為打破敵軍的企圖,規定1935年1月1日紅軍的行動如下:紅一軍團以紅二師加強軍委工兵2個連,進至江界河渡河點附近架橋,以便紅二師主力及軍委縱隊、紅五軍團由此渡江;紅一師進至回龍場及其附近地域架橋,以便軍團主力由此渡江;紅九軍團應在回龍場、袁家渡及其以北地區掩護紅一軍團之側後,並受紅一軍團指揮;紅三軍團第四師應前進至清水口渡河點之地域,準備架橋。

按照中革軍委的命令,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於1月1日由龍溪到達回龍場渡口,對岸守敵1個營立即向紅軍開火。團長楊得誌、政治委員黎林立即組織火力壓製敵人,一群敵軍倉皇向山後逃跑。楊得誌立即和黎林一起到附近村莊調查,發現村子裏不僅無船,就連一隻槳,甚至一塊像樣的木板也難以找到,船渡顯然是不可能了。架橋呢?不要說沒有材料,就是有,水流急,敵人居高臨下,也是不行的。鳧水呢?湍急、洶湧的波濤將毫不費力地把人吞沒。正在焦急萬分的時候,楊得誌忽然發現江裏漂著一根很粗的竹竿,於是決定紮竹排,乘竹排過江。

當日下午,他們以8名水性好的戰士組成突擊隊,乘竹筏偷渡,但沒有成功,8名勇士被巨浪吞沒。當晚,紅一師又立即組織第一、第三兩個團熟悉水性的36名同誌為突擊隊,進行夜間武裝偷渡。突擊隊在紅一團第一營營長孫繼先的指揮下,迅速地向對岸劃去。當聽到對岸發出的兩聲槍響以後,楊得誌立即命令另一隻竹排向對岸出發。對於當時的情景,楊得誌後來回憶說:

早已整裝待發的另一隻竹排,弦上飛箭似地出動了。幾乎同時,我們的機槍、步槍、“三七”小炮一齊開火。竹排在密集的炮火掩護下破浪啟程了!

不多久,隻見對麵山頂上紅光閃閃,紅光中夾雜著“通通”的音響,聽聲音我知道那是手榴彈在敵堡中爆炸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勇士已經登上了敵人的山頂。接著,我們又聽到步槍、機槍吼叫起來,爆炸聲,喊殺聲混成了一片。

……

天險烏江終究被我們突破了。

2日上午,紅一團用火力封鎖對岸,迫使敵人不敢下到江邊,以防其破壞已拉起的跨江繩索。紅一團還同紅三團一起趕紮了30多個竹筏,然後把竹筏連接起來,迅速搭成浮橋。

下午3時,強渡開始。紅一師在岩門地區集中紅一、紅三團所有輕重火力,向對岸老渡口和觀音寺工事裏的守敵猛烈射擊,掩護紅一團在渡口狹窄處強渡。軍團炮兵連準確地將觀音寺破廟打得瓦礫亂飛,摧毀了黔敵第八團第一營設在這裏的工事。至4日,紅一軍團主力及紅九軍團由此渡江完畢,殘敵向嵋潭方向退卻。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第二師師長陳光帶領第四團為前衛,於1月1日逼近江界河渡口。江界河渡口分新老兩個渡口。新渡口在上遊,江麵寬約80米;老渡口在下遊,江麵寬120米,兩個渡口間相距約3公裏。渡口兩岸懸崖絕壁,過江必須先從南岸下5公裏極陡的石山坡才能到達江邊,到北岸又須上5公裏陡峭的石山坡,才能到達通往遵義的大道。

團長耿飆、政治委員楊成武為了解敵情,對對岸進行了火力偵察,發現北岸渡口大道是敵軍防禦的重點,工事較多;而渡口上遊的新渡口,敵軍配備的火力較少,且有一條小的橫路與渡口大道相通。因此,師、團領導決定:佯攻老渡口,主攻渡口上遊的新渡口。

1月2日上午,紅四團突破烏江的戰鬥開始,由第三連連長毛振華率7名水性好的戰士泅渡,但沒有成功。晚上,部隊又組織18名勇士乘竹筏在新渡口偷渡。結果隻有以毛振華為首的5名勇士所乘的竹筏劃向對岸(當時上級並不知道毛振華等已偷渡成功),其餘兩隻竹筏都被急流卷了回來。

2日拂曉,軍委副參謀長張雲逸到渡口告訴紅四團,追蹤紅軍的薛嶽兵團離後衛部隊不遠,軍委催促紅四團迅速完成搶渡烏江的任務,並派軍委工兵營(2個連)歸四團指揮。紅四團指戰員聽到這個消息,情緒激昂,紛紛向團部請戰。紅四團黨委也立即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再次出動60多個竹筏,立即強渡。

3日上午9時,強渡重新開始,老渡口仍以小部佯攻,將軍委工兵營放在這裏,冒著敵火力架浮橋,聲勢盡量做大些,吸引敵人。在上遊新渡口,把趕紮的60多個竹筏,以3個竹筏為先頭,由二連連長楊尚坤帶隊主攻敵老虎洞腳的工事。老渡口的佯攻最先開始,機槍不斷向對岸猛烈射擊,擔負架橋任務的軍委工兵營冒著敵人的炮火,紮筏架橋,引來了北岸敵人各種武器的射擊。接著,上遊小渡口的強渡開始了,在密集的火力掩護下,三個先導竹筏上的勇士們勇猛地向對岸衝擊。這時,頭一天晚上偷渡過去隱蔽在對岸峭壁下等了一整夜的毛連長他們,突然向岸上發起攻擊,打得敵軍措手不及,頓時大亂,渡江戰士乘機占領了灘口陣地。接著,後麵的竹筏陸續放了過去,一營迅速強渡過岸,一麵向山上的敵人攻擊,一麵向大渡口方向發起進攻,並搶占了北岸幾個高地。但未幾,敵以強大的兵力和火力奪回該高地,迫使我一營退守江邊,形勢十分險惡。

在這緊急關頭,一直坐鎮團指揮所的師長陳光,派軍團炮兵來支援,並親自指揮炮兵連連長、神炮手趙章成,連打三發炮彈,把從山坡上向灘頭陣地衝擊的敵人打死一大片,紅軍趁勢反擊,將敵擊退。與此同時,工兵連在軍委副參謀長張雲逸指揮下,加緊紮筏架浮橋。

經過16個小時的浴血奮戰,3日上午烏江浮橋架成。下午,軍委縱隊和紅五軍團等順利通過了浮橋。******走上了浮橋,不住聲地讚歎:“真了不起,我們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成這樣的橋,世界上都沒有。”

在左縱隊紅三軍團方麵,其西渡清水江的主力,已先後在洛旺渡、水口渡、龍渡架起了浮橋,大隊人馬橋走船渡,加快了前進速度。紅四師從洛旺渡過河後,先向北行,至毛坪附近的幹溪寨分為左右兩路,分兵直插烏江桃子台渡口和茶山關渡口。3日拂曉,在孫家渡的紅五師第十三團再次組織強渡。強渡時,紅軍以炮火轟擊北岸守軍的工事,打死其機炮營長趙憲群,使敵軍心開始動搖。這次攻擊,紅軍一部登上北岸,與敵第五團第一營激戰,重創該營。但因過去的人少,不能立足,隻好乘筏撤回南岸。連日搶渡未成,紅十三團總結了教訓,決定在上遊幾百米處,隱蔽地將木排、竹筏在岸邊連接起來,目測好河麵的寬度,將連接起來的竹筏下一端固定死,上遊一端做活結,準備再次強渡時,利用水的力量把連接的竹筏橫送過河對岸,便成一座浮橋。1月3日午後,紅軍開始最後一次強渡。以一部乘零星木排強渡,以一部在上遊等著預製的浮橋放到對岸時,去消滅北岸守敵。浮橋放擺成功,南岸兩三千紅軍戰士奮勇從浮橋上衝鋒。紅軍攻勢猛烈,守敵撤退至遵義集中。6日,紅三軍團全部渡過烏江,並向遵義及老君關前進。

至此,中央紅軍全部渡過烏江天險,敵軍圍殲紅軍於烏江南岸的企圖化為泡影。

中央紅軍強渡烏江後,中革軍委發布命令,授予紅四團第三連連長毛振華紅星獎章一枚,獎給紅四團一營營長羅有保,機槍連連長林玉,二連連長楊尚坤、政治指導員王海雲、青年幹事鍾錦友、班長江大標,紅二師師部王家福,紅四團王友才、唐占欽,紅六團賴采份、孫明以及曾傳林、劉昌洪、鍾家通、朱先宣、林文來(新戰士)、劉福炳、羅家平、丁勝心等,每人軍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