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1章 紅一方麵軍長征(十八)東征山西(1 / 3)

陝甘蘇區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經濟落後,交通閉塞,蘇區的鞏固與發展受到很大限製。而這時的中央紅軍減員極大,裝備極差,亟需擴紅籌款,休整補充。陝甘蘇區,不僅無法解決紅軍的燃眉之急,也難以供養大批部隊和機關。

11月****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張浩(林育英)從蘇聯回到陝北,向****中央口頭傳達了共產國際七大關於建立反法西斯統一人民陣線的決議精神(在這次會上,******、周恩來、張國燾被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朱德分別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和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發表《抗日救國宣言》,提出願同一切抗日反蔣者訂立停戰協定,進而組織抗日聯軍和國防政府。

國內的政治形勢發展得很快。十二月九日,在中國共產黨北方黨組織的推動下,北平爆發了“一二九”學生愛國反日運動。運動迅速席卷全國各大中城市,學生們還下鄉進行救亡宣傳,博得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同情和支持。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發展。

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央有必要對整個形勢作出科學的分析,製定出適合新情況的完整的政治路線和戰略方針。

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五日,****中央在瓦窯堡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張聞天、******、周恩來、博古、王稼祥、劉少奇、鄧發、凱豐、張浩,以及李維漢、郭洪濤等十餘人。張聞天主持會議,張浩傳達了共產國際七大會議的指示精神。會議著重討論了全國政治形勢和黨的策略路線、軍事戰略。

在二十三日的會議上,******作了軍事戰略方針的報告和結論。他一開始分析了當前形勢的特點:日本帝國主義企圖獨占中國和紅軍的勝利。提出一九三六年的軍事部署是:“正確估計敵我力量,準備對日直接作戰,擴大紅軍,發展遊擊隊及白軍工作。”他歸納了十四條作戰指揮的基本原則,包括:反對單純防禦,實行積極防禦;在內線作戰中,一般的是後發製人;波浪形的發展,反對冒險主義;又要打又要走,沒有固定戰線;爭取技術的提高;反對不讓敵人寸土的辦法,大踏步前進後退;集中兵力於一個方麵;要有充分的休息;要有充分的戰鬥準備;統一指揮下,依照情況分工指揮;戰略方針去指導戰役戰術方針等。他提出:準備六個月後,打到山西方麵去。要在戰略上擴大戰果。號召全黨學習軍事,一切服從戰爭。張聞天、周恩來等都同意這個報告,並且作了補充。張浩說:“澤東同誌將九年來國內戰爭經驗總結起來,是很有價值的。”

會議當天通過了******起草的《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決議指出:在日本帝國主義變中國為其殖民地的形勢下,黨的總任務是“以堅決的民族戰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中國”。黨的戰略方針是:“把國內戰爭同民族戰爭結合起來”,“準備直接對日作戰的力量”,“猛烈擴大紅軍”。作戰指揮的基本原則是:戰略防禦時,要執行積極防禦,執行後發製人;戰略進攻時,既要反對機會主義的估計不足,努力為擴大戰果而奮鬥,又要反對冒險主義,要適可而止,波浪式的發展,有陣地有後方的發展。運動戰是基本原則,主力紅軍大踏步進退是不可避免的需要的。主攻方向放在東麵的山西和北麵的綏遠,先渡過黃河東征山西,再視情況北進。

會議進入討論政治問題時,******作了主題發言。討論中,對民族資產階級有沒有可能抗日的問題,產生了爭論。******發言中提出,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入侵華北,中華民族麵臨危亡關頭,不僅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要求抗日,民族資產階級也有參加抗日的可能,我們應當聯合他們抗日。博古發言仍引經據典地論證“中間勢力是最危險的”,反對聯合民族資產階級抗日,說這是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在第二天再次發言,指出:半殖民地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它具有兩重性,在亡國滅種關頭有參加抗日的可能,甚至連大資產階級營壘也有分化的可能;“福建事變”失策,就在於套用“中間勢力是最危險的”這一理論。我是根據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和基本立場來分析中國問題,提出聯合民族資產階級抗日的。他還憤激地說:“難道這樣做,就是對祖宗不忠?對祖宗不孝嗎?”博古啞口無言,往床上一躺不說了。******在討論過程中明確地提出:“我們要從關門主義中解放出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張聞天等多數人讚成******的主張。經過認真討論,最後統一了認識。

十二月二十五日,會議通過了由張聞天起草的《****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決議指出:“目前政治形勢已經起了一個基本上的變化”,“黨的策略路線,是在發動、團聚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主要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賣國賊頭子蔣介石。”確定要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明確地指出:“在目前說來,‘左’的關門主義,是黨內主要危險。”瓦窯堡會議是從十年內戰到抗日戰爭的偉大轉變時期中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它表明黨中央克服了長征前一段時期內“左”傾冒險主義、關門主義的指導思想,不失時機地製訂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使黨在新的曆史時期將要到來時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它也表明,中國共產黨在總結革命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已經成熟起來,能夠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來貫徹共產國際決議,創造性地進行工作。

瓦窯堡會議結束後,******在繼續抓緊對東北軍、第十七路軍的上層統一戰線工作的同時,把主要力量放在率領紅一方麵軍主力東征山西上。

為什麼中央紅軍主力剛到陝北才兩三個月就要出師東征呢?這個問題在****中央內部是有爭論的:一個是鞏固和發展的關係,還有一個是應該朝哪個方向發展。一九三六年一月十七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作報告提出:抗日運動高漲和陝北地貧、人窮、兵員缺的特定環境,不能一般地采取以鞏固求發展,而是要以發展求鞏固。我們要擴大抗日力量及主力紅軍。我們向南、向西、向西北的文章不好做,隻有向東。“我們要下極大決心到山西”,“山西的發展,對陝北有極大幫助”。我們的軍事基本方針是穩打穩紮,背靠蘇區建立根據地,爭得東渡黃河的來往自由。會議決定:紅軍東征時中央政治局隨軍行動,彭德懷、張浩參加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陝北由周恩來、博古、鄧發組成中央局,以周恩來為書記,主持後方工作。

會後,******、周恩來、彭德懷簽署命令,要求主力紅軍即刻出發,打到山西去,開通抗日前進道路。各路紅軍立刻奉命秘密行動起來。

******從瓦窯堡出發,經過延川到達延長縣縣城。一月底,他在這裏主持召開軍委擴大會議並作了報告,進一步闡述了發展和鞏固的關係,以解除一些幹部中存在的擔心紅軍主力東征會影響陝甘根據地鞏固的顧慮,也批評了李德所說東征是“想挑起日蘇戰爭”的錯誤觀點。這次會議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加快了東征的戰備步伐。

這時,恰好下了一場大雪,******心情極好,作了一首詞——《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在渡河作戰的準備工作中,******覺得原定出發的力量還不夠,軍力還須更加集中。二月十七日,他和張聞天、彭德懷致電留在後方的周恩來,提出:“不論從戰略上,從戰役上,從消滅山西敵人上,從消滅陝北敵人上,均須集中全力爭取東麵勝利。”要求紅二十八軍主力東移到吳堡附近,第一步乘國民黨晉綏軍第七十二師撤退時,肅清這一帶的殘敵;第二步相機渡河。他們還建議周恩來暫移清澗縣委駐地,指揮部隊,爭取群眾,以保持東西兩岸前後方的運輸和渡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