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主力紅軍會師:紅軍回師陝北後,由******、朱德再次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但蔣介石卻拒不接受,繼續加緊對陝甘革命根據地的進攻。他著手成立以陳誠為總指揮的晉陝綏寧四省邊區“剿共”總指揮部。在陝甘蘇區的東麵和北麵,有蔣介石嫡係湯恩伯部兩個師、閻錫出晉綏軍的一個師又一個旅準備渡河入陝,協同陝北的井嶽秀、高桂滋兩個師,采取堡壘政策,向根據地腹部步步進逼。在蘇區西部,蔣介石將寧夏馬鴻逵、馬鴻賓的一部部署在陝甘寧邊界地區。在蘇區南部,蔣介石命令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向北進攻。但張、楊已同****建立初步的合作關係,不願再同紅軍作戰。
為了對付這種嚴峻的局勢,******、彭德懷致電****中央,建議在前方舉行中央政治局會議。張聞天采納了這個建議,同在後方的政治局委員一起來到延長縣交口太相寺,在五月八日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出席會議,作了“目前形勢與今後戰略方針”的報告。對當前的形勢,******不是隻從邊區的局部著眼,而是從全國的大局出發,作出這樣的分析:現在反日反法西斯的運動如暴風雨般地發展,工農商學兵各界都要抗日救亡。他們不願當亡國奴,要反抗,要鬥爭。“群眾運動發展到不怕統治階級壓迫的狀態!九一八所激起的運動不如此次之深厚廣大。”中間分子的態度轉變過來了,落後分子也一天天覺醒了。在這種情況下,來自不同方麵的對群眾的爭取十分緊張。我黨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被許多人所接受。我們的任務,總的是建立全國人民的統一戰線,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具體的政治任務,在目前是建立西北國防政府。口號是爭取直接對日作戰,以紅軍作先鋒,可以轉到同東北軍一齊去幹。對南京的態度,在我們方麵是發一個回師宣言,主張停戰議和。紅軍東征抗日,蔣閻阻止,紅軍自動停戰,要求議和。不和,那末你是賣國賊,我們就要打賣國賊。在山西立足,從目前我們的力量來看,還有困難,或是不可能的。“東邊的路,是將來必走的,是長時期內戰略進攻的方向。”
對下一步的行動方向,******說:是要在陝南、甘肅、陝北、寧夏“四中擇一”,因為“方向在一個時期中隻能一個”。他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作了比較:陝北,沒有飯吃,地域狹小,不能去;寧夏,黃河南岸不大,雖有金馬池,但從政治、經濟觀點著眼不應去,因為馬鴻逵可能爭取或守中立,軍事上此地不能守,綏遠亦然;陝南是重要的戰略區域又有紅軍,但須注意,或者去時易回時難,或者國民黨軍隊在西安、襄陽間築堡壘,不能出東方;“甘肅是上述幾條路的必由之路。地方雖不好,但有極重要的意義。再在三邊及甘北弄它一塊。地廣人稀,敵人以後進攻困難。這是這一時期的任務。”“最好的路,是得到炮兵,向南去。否則隻有把蔣調到甘肅,乘其疲而擊之。糧食有了,再往東邊。”
他在報告中還著重地提出紅軍政治學校的問題,說:要弄西北局麵及全國大局麵,沒有大批幹部是不行的,現在不解決這個問題,將來會犯罪;“要首先看明天,再來看今天。不看今天,是空談。不看明天,就是政治上的近視眼。”我們有責任“引導同誌們看得遠”,辦一所紅軍大學來培養大批幹部,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會議經過討論,同意******的報告,決定紅一方麵軍主力西征,並在瓦窯堡創辦紅軍大學。
會後,******連續出席五月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八日的七次政治局常委會議,逐項落實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的任務。
在這些任務中,最緊迫的是西征甘肅的軍事行動。五月十八日,******、周恩來、彭德懷下達西征戰役命令,決定以紅一方麵軍主力一萬三千多人組成西方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向陝、甘、寧邊界地區發動進攻;其餘部隊留在南線、東線牽製國民黨的軍隊,以掩護紅軍主力西征和保衛陝甘根據地。
彭德懷西方野戰軍從五月十九日起出發西征。因為這一地區是回民聚居的地區,******在二十五日發布了《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回族人民的宣言》,提出:“主張回民自己的事情,完全由回民自己解決”;“擔保回民信仰的絕對自由”;“願意武裝回民,成立獨立的回民抗日軍”;“取消軍閥官僚民團的一切苛捐雜稅,改善回民的生活。”西方野戰軍接連取勝,相繼占領了陝甘寧三省邊界的大片地區。在作戰中,紅軍根據****中央《關於東北軍工作的指導原則》,著重打擊馬鴻逵、馬鴻賓部和地方民團;原則上避免同東北軍作戰,同東北軍騎兵第六師達成互不侵犯協議,但對接受蔣介石命令向紅軍進犯的何柱國騎兵師準備適當還擊。******致電彭德懷說:“對西征以來的整個指揮,我都是同意的。”“對何柱國指揮‘進剿’之東北軍,宜決定消滅其一部,這樣做不會妨礙大局,反有利於大局。”西方野戰軍在作戰中俘獲了何柱國騎兵師部分官兵,在經過“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教育後,全部釋放,馬匹和武器也一並歸還。這樣又促進了紅軍和東北軍合作關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