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妲己(2 / 3)

而妲己的名字,也是以蘇(或有蘇)為前綴,表示她來自有蘇國。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妲己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曆史人物。她的身份是有蘇國君主的女兒,也是商王紂王的戰利品和寵妃。

她和紂王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在紂王征討有蘇國後才形成的。那麼,在成為紂王的妃子後,妲己又做了什麼呢?

在後世文學作品中,妲己被描繪成一個蛇蠍美人,用她的美貌和詭計誘惑紂王,讓他聽從她的意見,做出了一係列荒淫無道、殘暴無情、違背天理、觸怒民心的事情。

比如設酒池肉林、炮烙之法、焚書坑儒、殺賢良等等。這些事情都被歸罪於妲己的教唆和影響,使得她成為了商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但是,在戰國以前的古代文獻中,並沒有說妲己具體做了哪些十惡不赦的事情,隻是寬泛地提到她受寵於紂王,參與了殷商政事。

直到漢代開始,才將紂王做的一係列錯事歸罪於妲己的教唆。其實這不過是父權社會下產生的“女禍論”而已,即把王朝滅亡歸罪於女人。

那麼,曆史上真實的妲己究竟做了什麼呢?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出以下幾點:

妲己參與了殷商政事,並且影響了紂王對外征伐和對內祭祀的決策。在《尚書·牧誓》中,周武王列舉了紂王多條罪狀,並發誓要討伐他。

其中一條就是“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意思是紂王聽信了婦人(即妲己)的話,妲己的美貌:有考古佐證

妲己的美貌,是她最為人所知的特點之一。在後世文學作品中,她被描繪成一個絕色美人,有著嫵媚動人的風情和魅力,讓紂王為之傾倒,無法自拔。

但是,在曆史上,妲己的容貌究竟如何呢?有沒有考古學的證據可以證明她的美貌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組刻有妲己名字的甲骨。這些甲骨都是用來占卜紂王和妲己之間的感情和關係的。

其中有一塊甲骨上刻有這樣一句占辭:“帝辛(即紂王)卜:婦(即妲己)其貴乎?”。這說明,紂王曾經占卜過妲己是否會受到自己的重視和寵愛。

而在這塊甲骨上,婦字旁邊還刻有一個小小的女性頭像。這個頭像非常精致,畫出了女性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唇、耳朵、發髻等細節。

從這個頭像可以看出,這個女性長相非常秀麗,五官端正,神態溫柔。雖然不能說這就是妲己本人的真實肖像,但至少說明了當時對她的美貌有著高度的讚譽和認可。

,妲己在紂王心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美貌和魅力也是紂王為之傾倒的原因之一。

從這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看出,妲己的美貌是有實物佐證的,並不是後世文學作品的虛構。

她的美貌讓紂王深深愛慕,也讓她在殷商政治中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她的美貌也給她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和危險。

在商朝末期,周人和商人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周武王率領諸侯聯軍,發動了牧野之戰,打敗了紂王,滅亡了商朝。

在這場戰爭中,妲己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妲己的結局:慘遭辱屍

妲己的結局,是她最為悲慘的一幕。在牧野之戰後,紂王被周武王擊敗,逃回朝歌,自焚而死。

而妲己則被周武王俘虜,遭到了殘酷的辱屍。根據《史記·殷本紀》等文獻記載,周武王對妲己的屍體進行了以下幾種處理:

連射三箭,以泄心中的怨恨。《史記·殷本紀》說:“周武王入朝歌,得妲己,射之三發,以泄其恨”。

這說明,周武王對妲己非常憤怒,認為她是商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所以用箭矢刺穿了她的身體,以示懲戒和報複。

斬首懸旗,以示眾人。《史記·殷本紀》說:“斬妲己首,懸之白旗”。這說明,周武王不僅殺了妲己,還把她的頭顱割下來,掛在白色的旗幟上,讓所有人都能看到。這是一種極其侮辱和羞辱的做法,意在表明妲己的罪惡和無恥。

剝皮作鼓,以示警戒。《史記·殷本紀》說:“剝其皮為鼓”。這說明,周武王還把妲己的皮膚剝下來,製成了鼓皮。

這是一種極其殘忍和恐怖的做法,意在利用妲己的皮膚發出響亮的聲音,警告後人不要效仿她的行為。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妲己的結局是非常慘烈和悲慘的。她不僅被殺害,還被肢解、剝皮、懸首、射箭等各種方式辱屍。

這些辱屍行為,並不是出於個人恩怨或情感宣泄,而是出於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考慮。周武王通過對妲己的辱屍,來表達自己對商朝暴政和邪惡勢力的反抗和清除,也來樹立自己對天下百姓的正義和仁愛。

這也是為什麼後世文學作品中,妲己被塑造成一個典型的反麵角色,而周武王被塑造成一個典型的正麵角色。

但是,在曆史上真實的妲己是否真的有那麼多罪過呢?她是否真的值得遭到如此殘酷的辱屍呢?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從一個更加客觀和全麵的角度來審視妲己這個曆史人物。妲己的評價:有正有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