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褒姒(3 / 3)

怪女褒姒

褒姒出生在周王宮中。

周宣王出征不利,歸來而後聽聞童謠:“月將升,日將沒;糜弧箕胞,幾亡周國。”

朝中有三個臣子對這句童謠定了性。

一個是大宗伯召虎,他說:“厚,是山桑木名,可以為弓,故曰臣弧。箕,草名,可結之以為箭袋,故曰箕舵。據臣愚見:國家恐有弓矢之變。”

一個是太宰仲山甫,他說:“弓矢,乃國家用武之器。王今料民太原,思欲報犬戎之仇,若兵連不解,必有亡國之患矣!”

一個是太史伯陽父,他說:“日者人君之象,月乃陰類,日沒月升,陰進陽衰,其為女主幹政明矣。”

此後,怪事連連。

周宣王回到宮中,薑後言:“今有先王手內老宮人,年五十餘,自先朝懷孕,到今四十餘年,昨夜方生一女。”

薑後識大體、重大局,“思此乃不祥之物,已令人將草席包裹,拋棄於二十裏外清水河中矣。”

夏朝末年,有二條神龍停在夏帝的朝廷前,說道:“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王。”夏帝占卜,或殺掉龍,或趕走龍,或留下龍,都不吉利。夏帝又占卜請求能得到龍的唾沫儲藏起來,才吉利。於是陳列玉帛,並以簡策寫文告請神龍,龍離去後留下唾沫,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裝起來,除掉地上的唾沫痕跡。夏朝滅亡,這匣子傳到商朝。商朝滅亡,這匣子又傳到周朝。經過三個朝代,沒有人敢打開它。到周厲王末年,打開觀看。唾沫流到宮中,無法除去。周厲王就命令婦女赤著身子對它大聲呼喊,唾沫便變成一隻黑蜥蜴,竄到周厲王的後宮。後宮有個侍女,剛七八歲,碰上它。周宣王時,這個侍女成年後便懷孕,沒有丈夫卻生下孩子,她很害怕,就將那個孩子丟棄。

曾有小女孩唱著歌謠:“檿弧箕服,實亡周國。”當時周宣王聽到這首歌,正好有一對夫婦賣桑弓箕箭袋,於是周宣王派人抓住並殺掉他們。夫婦倆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那侍女丟棄在路旁的那個怪女孩,夜間啼哭,因此可憐她,便將她收養。於是,夫婦倆逃到褒國。後來,褒國人有罪,便請求獻上那位侍女丟棄的怪女孩給周幽王來贖罪。此女便是褒姒,因是從褒國而來,故稱褒姒。

為了規避掉所有風險,周宣王頒布了兩條命令:

第一條是,城內城外,挨戶查問女嬰。不拘死活,有人撈取來獻者,賞布帛各三百匹;有收養不報者,鄰裏舉首,首人給賞如數,本犯全家斬首。

第二條是,督令司市官巡行庭肆,不許造賣山桑木弓,箕草箭袋,違者處死。

這兩條命令,讓褒姒的命運出現了轉機。

婦人因應了那句太史伯陽父的那句“女主幹政”,就被抓起來殺掉了。而婦人的丈夫慌裏慌張的逃跑出了城,因緣巧合便是來到了清水河邊。那清水河,正是宮中人拋棄褒姒的地方。

婦人的丈夫“遂解下布衫,將此女嬰包裹,抱於懷中。思想避難之處,乃望褒城投奔相識而去。”

褒姒的命運,自此便是從王城轉到了褒國。褒姒的少年,即將在褒國度過。

婦人的男子到了褒國而後,大致是因無力撫養,便將女嬰托付給了一個叫姒大的妻子。此後這女嬰便以國為姓,以姒為名,便是有了褒姒的名字。誰也不知道,這個女嬰命運如此多折,但在不久的將來卻將影響整個國家。

褒姒在褒國長到了十四歲,據說長得眉清目秀、唇紅齒白,有如花如月之容,傾國傾城之貌。

美人在任何時代,都有其特殊的市場。

褒國國君褒響到周王城中朝拜周幽王,因為直諫幽王被囚禁了起來。褒響的兒子為了營救父親,聽聞周幽王喜歡美人,便是在國內到處尋找美人,恰好就找到了褒姒。

如果沒有這場變故,褒姒或就在褒國的鄉裏嫁個農村小子,然後生了兒女繁衍後代,也算是過得平平淡淡。可是,偏偏就是出了這場變故,褒響之子“與姒大講就布帛三百匹,買得褒姒回家”,養了十四年最後不過也就值得三百匹布帛,褒姒心中之苦有誰能知?

史書中有言,褒姒不苟言笑。如此命運,誰又能輕鬆的笑起來呢?

曆史遺跡

驪山烽火台驪山烽火台 驪山烽火台位於陝西省臨潼縣(現西安市臨潼區 )的驪山,據說周幽王在此舉火戲諸侯,以博王後褒姒一笑,最終導致西周滅亡。 烽火台底部有一個灶口,在此點燃柴草和狼糞,就會在台頂形成烽火。據說用狼糞燒煙,具有孤煙直上雲霄,風吹不斜的特點,因此,烽火台在通訊落後的古代成為有效的邊防警報設置。通常是整座山峰都築台,若京都有急,隻要一個烽火台燃煙,其它烽火台就連鎖舉火,警報可以快速傳遞到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