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到後來的大國兼並,在富國強兵的過程當中,周幽王也成為了反麵教材,褒姒更是成為了各個國家之間討論的熱點話題。
《國語》將周王朝覆滅罪行加到褒姒身上
《國語》當中有這麼一段描述:“天之生此久矣,其為毒也大矣”,其中便說了褒姒是天生的禍害。《列女傳》當中記載到:“褎神龍變,寔生褎姒,興配幽王,廢後太子,舉烽致兵,笑寇不至,申侯伐周,果滅其祀。”這也進一步地將周王朝滅亡的罪行強加到了一位弱女子的身上。
《史記》、《詩經》、《漢書》當中的相關記述,讓褒姒成為了替罪的羔羊,將褒姒推上了“紅顏禍水”的恥辱台,這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一大糟粕。
褒姒 [1][bāo sì](《史記》作襃姒 ,《列女傳》作褎姒 ),生卒年不詳,姒姓,褒國(今陝西漢中)人,周幽王姬宮湦第二任王後,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後母。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兵敗,獻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後,對她很是寵愛。前778年,褒姒為周幽王生下兒子姬伯服。從此周幽王對褒姒更加寵愛,最後竟然廢黜王後申後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為王後,姬伯服為太子。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聯合鄫國、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姬伯服被殺於驪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擄走,從此下落不明,西周滅亡
幽王寵愛
褒姒,姒是她的姓,褒國(今陝西省漢中市中部、留壩縣以南地區)人。褒國禮製“婦人稱國及姓”,褒姒因是褒國人,姒姓,故稱褒姒。周幽王三年(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兵敗,於是獻出美女褒姒乞求投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後,對她非常寵愛。 立為王後周幽王四年(前778年),褒姒為周幽王生下一子,取名伯服(一作伯般)。褒姒生下兒子伯服後,周幽王對她更加寵愛。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竟然廢黜王後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周幽王原立她為王後,故稱申後)和太子宜臼(申後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為王後,伯服為太子。下落不明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後的父親申侯因周幽王廢黜女兒申後、外孫宜臼之事而惱怒,於是聯合鄫國(今河南方城)、西夷犬戎大舉進攻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擊敗西周禁衛軍宗周六師,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褒姒被犬戎擄走,從此下落不明,西周滅亡。
據《史記》 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她還是不笑。周幽王設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 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不再信用,漸漸不肯應召而來。後來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 ,西周滅亡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對《史記》記載“烽火戲諸侯 ”之事提出疑義:“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
2012年,北京清華大學整理獲贈的戰國竹簡(清華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述與“烽火戲諸侯”故事有所偏差。清華簡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原來的申後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幽王,西周因而滅亡。清華簡上並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劉國忠稱,史學界對“烽火戲諸侯”曾有過質疑,認為《史記》中所載隻是“小說家言”。清華簡的內容一定程度上支持這種質疑,從而部分推翻《史記》的記載。
曆史評價
《詩經》:“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司馬遷《史記》:“周之興也以薑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襃姒。故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春秋譏不親迎。”
劉向《列女傳》:“褎神龍變,寔生褎姒,興配幽王,廢後太子,舉烽致兵,笑寇不至,申侯伐周,果滅其祀。”
胡曾《詠史詩·褒城》恃寵嬌多得自由,驪山舉火戲諸侯。隻知一笑傾人國,不覺胡塵滿玉樓。
史籍記載
《國語·卷第一·周語上》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列女傳·卷之七·孽嬖傳》
家庭成員
丈夫:周幽王姬宮湦
兒子:太子姬伯服
趣聞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