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褒姒(1 / 3)

唐朝時期司馬貞在注釋《史記》的《索隱》當中說道:“褒,國名,夏同姓,姓姒氏。禮婦人稱國及姓。其女是龍漦妖子,為人所收,褒人納之於王,故曰褒姒。”《括地誌》中記載到:“褒國故城在梁州褒城縣東二百步,古褒國也。”

古往今來,人們津津樂道於褒姒“傾國傾城”的美貌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荒唐。

先秦時期是褒姒形象的生成階段,褒姒是褒國的姒姓女子,在禮製當中“婦人稱國及姓”。古時同姓不婚,當時貴族女子的姓氏比名更為重要,因此將褒國的美女稱為褒姒。

褒姒生長於秦嶺南坡的褒河河穀。漢中市褒河鎮向北二十多公裏的地方有一個小鎮,被稱為“褒姒鋪”,這也正是美女褒姒的故鄉。

褒國與周王朝的關係

褒國位於秦嶺以南

褒國的貢賦一般都是沿著褒河向上,一直運到渭河,再東渡黃河,最後抵達河南境內的夏都城。漢中的先民早在夏王朝的時候就已經來到了中原。在夏商兩朝接近千年的曆史當中,褒國偏隅一方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

中原地區的文化也不斷地經過褒國向巴蜀地區傳播,褒國受其影響也逐漸創造了自身文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強盛起來。

一直到商朝末期,周武王討伐紂王,各個諸侯國紛紛響應。此時的褒國因為在蜀國的勢力範圍之內,所以便與蜀軍一起參加了討伐紂王的戰爭。自此以後,褒國和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方麵的往來也日漸頻繁。

到了周宣王時期,周的勢力已經覆蓋了漢江流域,褒國作為周南的諸侯國,便選擇臣服於周王朝。但是因為褒國與周王朝之間有秦嶺相隔,政令往往不能及時送達,這也讓周王朝鞭長莫及。

周王朝當時的勢力範圍

而此時的蜀國不斷地向漢中盆地擴張,褒國再次被蜀國控製,所以也不能正常地向周王朝進貢。一直到西周末年,周幽王出兵討伐褒國,褒國的首領褒姁為了讓這場戰爭早日平息,便決定將國中一位美麗的女子褒姒獻給周幽王,自此便有了家喻戶曉的“烽火戲諸侯”的典故。

我國文化經典《詩經》對褒姒形象地生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詩經》也是最早記載褒姒的史籍。《詩經.小雅.正月》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政治諷刺詩,該詩大約產生於西周末年周幽王時期。

《詩經.小雅.正月》詩中作者看到了周幽王時期政治的黑暗,當時的周王朝危機四伏,借助著周幽王寵幸褒姒,發泄著自己心中的憤怒和不安。

史籍中對褒姒的誤解

《詩經.小雅.正月》中記載道:“心之憂矣,如或結之。今茲之證,胡然厲矣?燎之方揚,寧或滅之?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前四句詩中描寫著周王朝政事腐敗,作者自己百感憂愁。後四句中說道,周王室雖然強大無比,但是此時周王朝的滅亡就跟熄滅一處火苗一樣容易。

《詩經.小雅.正月》中大肆指責褒姒,其中還記載:“赫赫宗周,褒姒滅之。”作者將周王朝的覆滅全部都歸結到了一位弱女子的身上,褒姒成了周王朝滅亡的替罪羔羊,在這一偏激的曆史解讀下逐漸形成了“女人禍水論”,這也就是我們如今經常說到的“紅顏禍水”。

夏王朝滅亡的時候,夏桀的身邊有一個妹喜,商王朝滅亡的時候,商紂王身邊出現一個妲己,再到西周滅亡的時候周幽王身邊出現個褒姒。這是在男權社會下,最高統治者不敢擔當自己在王朝統治期間無所作為的事實,所以選擇犧牲美麗的女子作為替罪羔羊,讓其為王朝的滅亡“買單”。

《詩經.大雅.瞻印》也是一首政治諷刺詩,他的創作時間與《詩經.小雅.正月》相近,同樣也是在周幽王時期所作。但與《詩經.小雅.正月》不同的是,該篇詩作的作者大肆地揭露了周幽王禍國殃民的罪行,暴露了周幽王的荒淫無道。

《詩經.大雅.瞻印》揭露周幽王的昏庸

與此同時也將周王朝滅亡的罪行再次加到了褒姒身上。《詩經.大雅.瞻印》記載道:“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懿厥哲婦,為梟為鴟。婦有長舌,維厲之階。亂匪 降自天,生自婦人。匪教匪誨,時維婦寺。”前一部分大致是在說:有才的男子稱霸王,有才的女子使國亡。

《詩經》當中,褒姒的形象主要集中在了《詩經.大雅.瞻印》和《詩經.小雅.正月》兩篇中,兩篇詩作都在描寫褒姒傾國傾城的美貌和出眾的才華,都寫到褒姒是周幽王寵愛的美人,隻可惜生不逢時。

剛剛從父係氏族社會蛻變而來的周王朝,極度的重男輕女,所謂“生子弄璋”、“生女弄瓦”,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詩篇作者也就毅然決然地將西周的衰落和周幽王的亡國怪罪到了褒姒身上,這是褒姒的悲哀,也同樣是中華文化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