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冬來,大雁南歸。
從來不知道在沒有現代通訊設備的環境下我居然能安然自若這麼久。
“小姑子,元日將至,你得準備準備。年後,就該到了及笄的時候了。”唐姬邊說著,邊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
“元日?哦哦哦~過年。”元日就是現在的元旦。至於及笄嘛,就是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這個笄是簪子。可以這麼去理解: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好吧,古代成年真早啊。
“還有,等你及笄,若想要字,便讓你二兄給你取。”她將研磨好的粉末,倒入銅盆中加水調和。
“不了不了,荀涵挺好的挺好的。”我擺擺手推辭道。我覺得古人最讓我惱的還不是那些隸書篆書的,而是每個人有名也就算了還取個什麼字,搞得我經常既要記名還要記字。
“也罷,取了那還勞神呢。其實啊,嫂子也記不得文若那些朋友的字。”嫂子撇過身子,小聲對我說著。
我這嫂子倒也喜歡和我說貼心話,讓我在家裏也可以不覺得生疏和無聊。
自己在現代是個獨生女,沒有兄弟姐妹,突然多了很多的哥哥嫂子也是挺不錯的。唯一不好的就是記名字比較困難,荀彧的兄弟姐妹們我還沒記熟,更別提荀爽那輩叔伯兄弟生的一堆孩子們了。還有!荀彧家這些孩子的名字不是一般人能認識的,全是生僻字!
元日,又稱元旦、正旦、朔旦、正朔、正朝、元會……這是我在古代過的第一個年啊。在現代過年都很激動,因為可以領紅包。不曉得在這裏還有沒有什麼新鮮玩意讓我耳目一新,所以新鮮感蓋過了一切的不安。
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除夕守歲是古代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除夕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在現代就是要吃個年夜飯看個春晚收個紅包就過去了嘛,誰知道在這裏居然要通宵守夜。注定要頂著熊貓眼過年了!
這裏沒電視沒手機沒電腦,也沒什麼過年的喜悅,我挨到半夜寅時便撐不住了。瞪著酸楚脹痛的眼鏡跑去找唐姬,她不忍見我受這樣的折磨,便吩咐曳如把我帶回去休息。如此,我才算是正式解脫。
第二日一大清早,天才蒙蒙亮,我就已經被中庭那邊熙熙攘攘的聲音吵醒。
今天是大年初一,也就是他們所謂的元日早晨。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年、月、日三者的開始。總而言之,今天是個好日子。
除夕裏如此折騰了我一宿,一大早又要起床湊熱鬧。本來疲憊的我聽說中午有隆重的祭祀大禮,我便對祭祀活動充滿了期待。
臨近中午時分,元旦的重頭戲——祭祀就開始了。
在祀堂裏,點起了粗粗長長的祭祀香,整個空間彌漫著屢屢青煙。祖宗的畫像被高高懸掛於堂前,整個場麵莊嚴肅穆。
在族中長輩的帶領下,眾子弟虔誠跪拜叩首。
我跪在側,望著正中央熟悉的荀子像,偷偷錘著麻木的大腿,邊在心裏默默地歎息道:荀子啊荀子,雖然現代在族譜上也看過你畫像,在曆史課本上也見過你。但在在一千多年前的地方又見到你的畫像,我是不是該感慨一句我們真有緣分呢。既然這麼有緣分,時不時不該讓我們跪著麼久?
元日之後有正月初七的人日,主小孩,類似後世的兒童節。我覺著過年就這天過得還是不錯。
之後正月十五的上元,張燈為戲,又叫“燈節”,後世稱做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