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霄派的創始人,為北宋末道士王文卿。據《衝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語》稱,王文卿,字予道(或曰字述道),號衝和子,江西建昌南豐人。自稱早年遇火師汪君於揚子江,授以飛神謁帝之道,後遊清真洞天(或曰在水澤),遇一老嫗(據說是電母),授以噓嗬風雨之文,再經汪君指點,乃能役鬼神,至雷電。此後,除旱治疾,濟人甚眾,名聞江湖間。據趙與昔《賓退錄》卷一《林靈素傳》載,永嘉道士林靈素曾向宋徽宗推薦王文卿。該《傳》雲:政和六年(1116年),京師大旱,上命林靈素乞雨,未應。蔡京奏其妄。林靈素奏請徽宗急召建昌軍南豐道士王文卿,謂文卿是神霄甲子之神兼雨部,與之同告上帝,可以奏效。文卿既至,執簡敕水,果得雨三日。上喜,拜文卿太素大夫、凝神殿侍宸,賜號“衝虛通妙先生”。徽宗末年,王文卿數以修政練兵為請,徽宗不納,乃拂袖還南豐。高宗即位於江南,聞文卿猶在世,累遣使征召,不赴。於紹興二十三年(1153)卒。
在神霄派創建過程中,林靈素對該派亦有建樹。據稱,他遊西洛時,路遇一道人,姓趙,與之交遊數載。一日,道人去世,遺囊中有書三冊,名曰《神霄天壇玉書》,或稱《五雷玉書》,寫明“付與林某”。後複見趙道人,告之曰:“予乃漢天師弟子趙升也。向者所受《五雷玉書》,謹而行之,不可輕泄,即日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雲雲。據說該書“有神仙變化法言,興雲致雨符咒”,林靈素得此書後,“豁然神悟,察見鬼神,誦咒書符,策役雷電,追攝邪魔,與人禁治疾苦,立見功驗。”政和六年(1116),因徐知常引薦,被徽宗召見。為了迎合徽宗私意,大言曰:“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號長生大帝,陛下是也。”
徽宗大喜,詔將福寧殿東所建之玉清和陽宮,改名玉清神霄宮,諸州之天寧觀改名神霄玉清萬壽宮,中祀長生大帝君(實為徽宗)、青華大帝君像。由是神霄派聲勢益盛。
張陵第三十代孫張繼先亦對創建神霄派有貢獻。張宇初《道門十規》稱:“神霄自汪、王二師而下,則有張、李、陳、白、薩、潘、楊、唐、莫諸師,恢弘猶至。”其中的張,即指張繼先。張繼先撰有《明真破妄章頌》,以闡發雷法理論。
神霄派為了標榜其教之古遠,稱其教源出於神霄玉清真王,或玉清聖境元始法王,火師汪真君則為闡教之祖師。宣稱王文卿之法術即為火師汪真君親傳。但火師汪真君何許人也?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卷五《火師汪真君傳》載,汪真君,名子華,字時美。唐玄宗開元二年(714)生於蔡州汝陽縣(今屬河南)。年四十,而三舉不第,乃棄儒學道,與顏真卿同師白雲先生李約,再師赤城先生司馬承禎。後遇安祿山之亂,棄家南遊,住南嶽祝融峰下修道,九年不出山。再遇紫虛元君幸南嶽,授以至道。再修二十八年,丹成道備,於德宗貞元五年(789)飛升。據此,火師汪真君雖有其人,但無傳習神霄雷法之事跡;然而有關王文卿之傳記皆雲其於北宋末親授王文卿劾召雷雨之術。但此時去枉真君逝世已三百餘年,何得親授?由此可見主文卿輩劾召雷雨之術,並非出於火師汪真君,實乃王文卿輩之自創,因而神霄派之曆史,也隻能始於王文卿。
至南宋,神霄派在江南地區十分流行。有稱傳自王文卿者,有稱傳自林靈素者,有稱傳自張繼先者。虞集《正侍宸記》謂王文卿於南宋初逝世後,得其傳者,唯新城高子羽,子羽傳臨江徐次舉,次舉傳金溪聶天錫,天錫傳臨川譚悟真,人稱譚五雷。入元後,譚悟真仍活動於人間。宋洪邁《夷堅丙誌》卷十四雲:建昌王文卿既以道術著名,其徒鄭道士得其五雷法,往來筠、撫諸州,為人請雨治祟,召呼雷霆,若響若答。
南宋理宗時道士劉玉(字清卿)為《神霄金火天丁大法》作《後序》,記有林靈素所傳一係,稱:“火師傳與玉真教主林侍宸,林傳與張如晦,後傳陳道一,下付薛洞真,盧君野。次以神霄派脈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盧君化於劍江,將解,而枕中出其書以付玉。法傳盧君,而派繼徐君。”
《道法會元》卷二百五十三《地*緒餘論》又記張繼先所傳一係,稱:“地*一司之法,實起教於虛靖天師(張陵第三十代孫張繼先——引者注),次顯化於天寶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吳道顯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鍾明真人,相繼而為宗師。其後如江、浙、閩、蜀、湖廣,嗣法者何限,姓名昭揭寧幾人。”以上所列諸人的事跡皆不祥。
南宋時期的金丹派南宗亦兼傳神霄五雷法。白雲蟾《翠虛陳真人得法記》稱,火師汪真君命其弟子辛忠義傳法給陳楠,陳楠傳之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一曰:“真師(指白玉蟾——引者注)告元長曰:……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漢臣授之先師陳翠虛,翠虛以授於我,今以付子,子宜秘之。”《道法會元》卷一百四《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書》所列師派即為:玉清聖境元始法王,玉清真王長生大帝,……火師真君汪康民,辛忠義,陳楠,白玉蟾。《道法會元》卷八十三《先天雷晶隱書》所列師派稍有不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