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並第一章(1 / 3)

縱觀我國朝疆域,曆朝曆代,各有不同,難以一語道破,但總體上卻是為東西狹長,南北縱橫的趨勢,北至陰山山脈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黑龍江流域,西北達到新疆、外蒙地區,可以說是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更加之境內有黃河,長江兩大水係,,彙千川百流,劈崇山峻嶺,跨巍巍峽穀,越萬裏平原,自西向東注入東海,其支流和湖泊眾多,構成中華大地龐大的水網體係,水道縱橫,湖蕩棋布,滋潤萬物,到處可見青山綠水,水繞城郭之景,真真是錦繡江山,生養福地。

細數我國曆史,大小朝代,分分合合,更替頻繁,每逢亂世,必多英雄豪傑,應運而生,其中若論紛紛擾擾,讓人熱血沸騰,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三國亂世。

話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經官渡、赤壁大戰後,天下三分,魏,蜀,吳三國鼎立,及至司馬家篡魏,天下歸晉,江山才複一統。

魏晉年間,亦自不太平,先有八王之亂,再有蠻族入侵,及至永嘉之禍,神器顛覆,中原淪陷,邊垂不保,群雄混戰,生靈塗炭。北方膏腴之地,盡歸胡虜,為避兵災,北方漢民,紛紛南來,司馬王室南遷,於那江南水富之地,建立東晉王朝,南方北方,劃江而治,多國林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代,就此開始。

晉永和年間,南方大旱,民不聊生,農民起義爆發,中原大亂,北方前秦異族大軍乘機南下,入侵中原,內憂外患,東晉政權麵臨空前威脅。

正當時,受連年的兵災霍亂,百姓苦不堪言,天下人心思定,都在尋找精神寄托,祈福禳災,於是乎,天下寺廟道觀香火鼎盛,其中各家神道,零零總總,不下千千萬萬,以至出現的各種山神寺廟,神佛道觀,不計其數,其中卻以反對武力征伐,力主清靜無為的道教,以及勸人向善,廣積福田的佛門為尊。

借著這個風潮,魏晉不過兩三百來年的時間,不分先後的,有許許多多的佛道寺觀,崛起江湖,不過適逢亂世,最不缺的救是閑人,這些門派中,多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其中真正名滿天下,枝繁葉茂的,還得數那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大宗門。

當今天下,佛道之事,確實也是如此,就拿道家來說,本來以太平道與天師道兩家共分天下,及至黃巾之禍,太平道為天下詬病,就此沒落,天下道門已天師道一家獨尊,魏晉兩代朝廷也隻承認天師道(也就是那漢代張道陵傳下的五鬥米教)此一派,其他一些門派受到壓製,隻能在夾縫中生存,自從八十年前,因為南北朝劃江而治,就此分裂成為南北天師道後,那道門獨霸天下的正一盟威,聲勢大不如前,介於多國林立的現狀,許許多多的勢力不得不聯合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就有一個個江湖門派,世家大族,如雨後春筍,紛紛出世。

與世俗政權的相互混戰,爭奪地盤資源一般,這些個江湖門派,也是相互征伐,劃分勢力範圍,追名逐利,都希望一統武林,名揚天下,隻是由於南北分裂的現狀,卻沒有一家門派能夠如願,對應的,為了實現自己的野望,這些門派也各自支持一方軍閥,妄圖染指天下,實現南北統一,經過一番明爭暗鬥,逐漸形成了五大道家宗門:

鶴鳴山上正一盟威(分為金雞山的太虛觀南天師道,嵩山的妙華宮北天師道),茅山上的上清派,羅浮山的葛仙翁羅浮派,以及閣皂山的靈寶派,這五大道派各持傳承,有各自諸侯州牧支持,共同執掌天下道派。

值得一提的是,那閣皂山上的靈寶派,地位特殊,乃是有兩個世家教派:江浙的帛家道,蜀中的李家道為支柱,不同於其他道派的避世清修不同,這靈寶派屬於入世一派,門下弟子,分散各地,行俠仗義,除暴安良。

說到佛家,倒也不是以那漢朝的白馬寺為主,而是又出了另外兩個門派,嵩山少林寺,尊達摩祖師,**嵩山,近百年下來,與那嵩山上的北天師道倒也相安無事;至於最後一個佛寺,地處西方,號秘魔寺,那裏多為胡族蠻夷朝廷,也以秘魔寺一家獨大,及其排斥打壓其他宗門,所傳承的涅磐聖經,因其有八重天地,與道家傳承的真仙五境大相徑庭,也被稱為胡說八道,不叫南北諸教所取,所以那秘魔寺,又叫作偽佛寺。

這個故事,便是在這個皇權顛覆,君王與士大夫共天下,門閥大族林立,清華貴重,士庶天隔,刻情修容,崇尚玄學,標榜曠達、逍遙的霍亂年**始的。

第一章道童

時永嘉之禍,蠻胡攻占長安,俘虜憨帝,西晉神器顛覆,漢族政權退守江東。晉宗室琅琊王司馬睿東渡,恢複晉室,建立東晉王朝。當其時,內有諸位魏晉遺臣輔佐,政治清和,民心歸附,外有大將祖逖曾率軍北伐,一度收複黃河流域,之後奉命把守長江,不讓胡馬東渡。祖狄之後,又有南來士族桓溫發動北伐,曾經收複洛陽,進入關中,進兵河北,東晉政權方才穩固,曆經元嘉,永明之治,使得國力富盛。

與此同時,北方陷入分裂混戰,黃河流域成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胡族軍閥爭殺的戰場,各個胡族首領紛紛建立政權,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成漢等大大小小十六國,如雨後春筍,先後出世,和東晉漢族政權長期對峙,大小戰事無算,互有死傷,過得幾十載,民心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