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春雷驚蟄(四)(1 / 3)

做完雪橇之後,經過試驗,大家發現它確實可以用,一時也都讚歎起來。周昊又趁機建議道:“利用這個冬季,讓雲山組織人做一些機帆船,等開春後黃河、湟水都解凍了,還可沿湟水上溯西寧。這樣一來,五縱的行動就不用擔心物資匱乏了。”

“這邊的河道能通航?”鄒德貴大奇。就是滯留海原並趕來看雪橇的張明瑞、柳繼峰、徐超遠也難以置信。

“這事是老趙特意提過的,清末有人已經試過,可不是我隨口亂說。”周昊解釋道,“當初陝甘總督長庚曾命蘭州府張炳華試辦過船政,查查地方誌,應該有記載。”

清末蘭州府張炳華奉命試辦船政,疏通由蘭州上溯湟水至西寧府,下循黃河達包頭鎮的水上交通。張炳華於1910年年底設船政局於皋蘭,並造船9隻,試航上遊從皋蘭、平番、碾伯至西寧共310多公裏的幾處河段。這幾段河道經過修浚後,船隻可通行無阻。可惜的是,辛亥之後,船政也被棄置。

趙振中在11月底回國後與周恬在大珠山基地期間,從周恬整理出來有關西北的資料中看到有關西寧、蘭州間沿湟水通航的記敘,也就留了心。此前他與周昊一起奔赴海原的途中因行路困難,也就提起了運輸上的事情。

張明瑞、楊天明、鄒德貴等人一邊致電趕回蘭州處理事務的李雲山趕製機帆船,一邊讓人找來甘肅地方誌,查看有關西寧到蘭州間沿湟水通航的記載。

盡管地方誌上沒有提到船隻具體的載重,可造船9隻並通航成功卻是真實的記載。這使得鄒德貴、於鎮山等人大為寬心。

“等造出了船,再把河道整修下,從蘭州到河湟穀地可就又多了一條通道。這青海的開發、建設可就要快上許多了。”想到今後的前景,要率部前往青海的於鎮山興奮起來。

這個時代湟水流量可比後世大得多,整修河道後,通行10多噸的機帆船是沒問題的。用機帆船水運,除了受季節影響大些外,在運載物資數量上超過膠輪大車太多。在便捷上,有機械做動力,逆流而上的速度也超過馬車;若是順流而下,西寧到蘭州間200多公裏的路程,10個小時左右便可抵達。

這個冬天對於西北人民政府和人民軍來說,是忙碌而充實的。除了因綏遠地震和孫殿英等部在臨河、五原一帶趁火打劫導致的一些緊張外,基本上也是平和的。

就在34年1月21日,綏遠五原縣發生6.3級地震。寧夏、陝北、太原等地都有明顯震感,有感區域達到250多公裏。在五原及周邊地帶的房屋絕大多數都被毀損,冰凍的大地上出現了多處裂縫。

民眾的房屋被毀損,留駐在臨河一帶的孫殿英等部的營房自然也不會幸免。不過,孫殿英等人的部隊卻沒開展什麼抗震救災,而是趁火打劫,從災後百姓手中搶奪可用物資充做己用,甚至還從災民當中抓丁

經過朱慶瀾、趙振中等人31、32連續兩年向綏遠移送外地災民,現在綏遠的人口幾乎比原來數量多出了一倍。其中,臨河縣的人口就達到了10多萬。而孫殿英部抓的就是這10多萬人中的青壯。

在上次進剿人民軍的作戰中,孫殿英部是損失最為慘重的,從原來的7萬多人一下子降到了兩萬多。損失這麼多,孫殿英自然想補充隊伍,可西北這邊地廣人稀,加上晉綏軍王靖國等部也在臨河縣,孫殿英也不好明目張膽的打當地青壯的主意。

可當地震發生後,王靖國等晉綏軍率部撤離後,孫殿英就忍不住了,開始以“募兵賑災”的名義在臨河縣強拉青壯。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