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來信(1 / 2)

王家乃是商戶出身,經過幾代的積累和沉澱,在杭州也是鄉紳大族了,王蘅的父親名王瀾,字觀濤,十五歲的時候父母雙亡,他便成了王家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家大業大的,也不愁吃喝。

他又素性溫和,愛好讀書,和其他學子十年寒窗相比,他倒是一路慢慢悠悠,不急不慌的考過來,二十歲中了秀才,二十五歲中了舉人,三十歲的時候中了進士,也算是不錯了,之後就一直輾轉在各地做官,去年才調進京城,在工部做一個從五品的員外郎。

在遍地權貴的京城,一個小小的從五品實在是不起眼,但王家祖上卻是商戶出身,在杭州及杭州周邊的田地,莊子,店鋪,每年就有三四十萬兩的出息,最不缺的就是銀子,因此王瀾壓根不指著朝廷俸祿過日子。

和他同品級的一些官員,還隻能在京城租賃房子一家子擠著住,可王瀾初到京城就立刻置辦一座三進三出的大宅子,素日裏更是衣食無憂,沒為錢操心過。

做官,也不過是打發時間,光耀門楣罷了。

王蘅是王瀾的嫡長女,乃原配齊氏所生,齊氏出身杭州有名的大族齊家,兩個人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遂婚後感情很好,但齊氏的身體卻十分嬌弱,成親三四年才有了王蘅。

後來生王蘅的時候又落下了病根,一直纏綿病榻,那時候齊氏病著,王蘅又小,王瀾這才納了同樣商戶出身的羅姨娘做貴妾,目的並不是靠她傳宗接代,而是希望她能幫著齊氏管家。

一開始,羅姨娘並沒有得到王瀾的注意,在王瀾心裏,她隻是一個幫著齊氏管家的人罷了,頂多比家裏的奴才高貴些。

一直到王蘅六歲,齊氏撒手人寰,王瀾傷心之下無意續弦,便收用了羅姨娘,希望她能生下一個兒子,寄在齊氏名下,將來也能給王蘅撐腰。

羅姨娘果然一舉得子,這時恰逢王瀾中了進士,被委任到陝西去做官,王瀾見羅姨娘替齊氏管家的時候精明能幹,便在臨走前把王家內院的事交給了羅姨娘,外院的事交給了忠仆王總管,王蘅則交給了其外祖家齊家照料撫養,這才放心上任。

可沒想到的是,這一去就是好幾年,在各地輾轉,中間連回鄉一次的機會都沒有,羅姨娘無人管束,又有兒子傍身,倒是越來越驕縱了。

王蘅久在齊家,王總管又是個下人,羅姨娘的手便越伸越長,居然打起了王家產業的主意,王總管無法,隻得去齊家請王蘅回來坐鎮,從那個時候起,九歲的王蘅就結束了在外祖家的快樂生活,和羅姨娘一起打理內院的事務,並緊緊的限製羅姨娘的權力。

羅姨娘即便深恨王蘅,也是無計可施,誰叫王蘅是大小姐呢?

別看她是貴妾,又是長輩,可每每見了王蘅,還是要屈膝行禮的。

在王家,王蘅大小姐的身份尊貴且不容置疑,時間長了,羅姨娘也知趣的開始避讓了,和王蘅開始了涇渭分明,各自相安的生活。

可羅姨娘名義上是管家人,她又時常拿王芹是王瀾唯一的兒子,以後說不定就是繼承人這件事大做文章,導致王家的一些下人還真是日益畏懼她,慢慢在她的指使下疏遠了王蘅。

畢竟王蘅是女兒,長大了便要嫁出去,王芹卻是兒子,一輩子留在王家的,誰也不敢得罪了未來的主子。

羅姨娘雖然不敢苛待王蘅,但日常生活免不了做一些糟心事膈應人。

拿做衣裳這件事來說吧,每年立秋開始便預備冬天穿的厚衣裳,這是王家的規矩,王蘅身為大小姐的分例她雖然不敢克扣,卻常常遲上三四天,拿喬一番才把衣裳送過來。

王蘅可不願意受這份氣,時間久了,便設立了自己的小廚房,吃喝與羅姨娘分開,連做衣裳也是自己拿了銀子去請繡坊的繡娘,並不經羅姨娘的手。

反正她也不缺銀子,情願多花些銀子也不願意和羅姨娘打交道。

……

吃過午飯沒多久,什錦便回來了,一左一右挎著兩個大包袱,有機靈的小丫頭趕忙跑上去幫著拿東西,大家唧唧喳喳的“姐姐”“妹妹”的喊了一通,跟多久沒見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