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童年的記憶(2)(1 / 1)

在這種充滿童趣的記憶中,晴江最難忘的莫過於站在湖岸的綠葦邊或柳樹上,釣魚的情影了。星期天或放學後的下午,扛著魚杆,帶上魚餌(魚餌主要是香油枯,洋芋、麵粉,蚯蚓等)就出發了。釣魚的季節是美好的,第一次和父親去釣魚就釣到了一條4-5公斤重的魚,可惜因線太細,讓魚給跑了,留下了遺憾。從此,晴江迷上了釣魚,每天都有不同的收獲,有時候,大雨淋濕了全身,但他依然站在水邊,死死盯住浮標,魚兒饞鉤的感覺讓晴江心跳,釣到魚兒的感覺,讓他踏實,真可謂是:“悠悠釣魚催,時時不欲歸,靜靜留影動,憶憶難訴回”。調皮的浪花舔濕了晴江的褲角,留下了潮濕的吻。

晴江的家坐落在村頭,背後是一條5米左右的馬路,在晴江小的時候,這條馬路原是一條河。所以,取名為小河,小河兩旁自然生長著許多青香樹,青香樹很大,有著近百年的曆史,也沒有考證過小河的曆史和青香樹的年齡,晴江最喜歡爬青香樹,有一次,因犯錯不敢回家,他躲在樹上,家裏人竟沒有找到他。

每年的夏末秋初,他和他的小夥伴們也喜歡爬在一種叫棉果的樹上,去摘“老棉果”吃,這種果很甜,當它還未成熟的時候,它可以做竹桐槍的子彈,因為它很硬,小夥伴們經常用它打槍玩,成熟的老棉果軟軟的,黑黑的,吃著挺甜,肚子餓時,他們經常把它當飯吃。上學的時候,老師們鼓勵“勤工儉學”他和同學們還去挖過麥冬和蘑芋。

晴江的家裏兩幢房子合並而成,從外看,一幢是土木瓦房,一幢是水泥混合房,這兩幢房子像親兄弟,隻是出生的年代不同。土瓦房建蓋得早(1970年),磚混水泥房後(1982年),緊挨著後麵是叔叔家的,右前麵是大伯家的,前麵是其它家的房屋的過道之間很窄,所以,在家裏光線不是很充足,顯得有些暗。房子是父親自己設計的,父母親手建蓋,在那艱難的歲月裏,父母為蓋房曆盡了艱苦,晴江懂事後,住在二樓水泥房的小間裏,牆是刷白的,顯得優雅、明亮,弟弟在上麵貼了幾張剪紙畫。房間裏有一張床、一把凳子、一張桌子,桌上放著一個錄音機和一支長尾巴的鳥標本。在當時,他們家有摩托車、錄音機、水泥房顯得很富有,有人因嫉恨他們家的富有而常常使壞,使晴江那幼小的心靈對錢有了一絲忌恨,錢給他帶來一種不安,它曾經成為父親和叔叔在“文革”時期被“批鬥”的佐證。

房屋的兩旁加蓋了三間矮平房,一間是廚房,另外兩間是豬圈。正房的客廳正對著門,客廳的門顯得很小,客廳的底部,有一扇窗戶,左側是上二樓的樓梯。一樓是父母親和妹妹住,走進家總有一種和睦和寬容。

晴江在這裏住了二十年,有著對童年的美好回憶,有著童貞,有著親密的家人,有著許多的夥伴,他們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回憶,也曾有過嘲諷和冷落,往事都淡淡的,現在要走了,他將不再屬於這裏,不知道將來的一切怎樣?自己將走向哪裏?心裏落下了鄉戀,留下了離愁。

九月初,稻田裏掛滿了青綠的稻穗,一片豐收的景象,印在晴江的心裏,但他要走了,走得不是很遠,但有著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