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經典論證(2 / 2)

第四步,“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初步下手做功夫,關鍵在“一”字訣,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後,就要注重“聽”字訣了。隨著功夫程度的進度,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放,反嫌過於執著,所以最後要用“止”字訣。謂“聽止於耳”,就是叫人不必著意於“聽”了。此時的功夫已經逐漸入於混沌境界,心與氣合為一體,心中的知覺已不起作用,心已合氣,氣無知覺,故心僅合氣而已,所以說“心止於符”(符即符合,符合於氣)。此中心氣合一的狀態,雖無知覺,還有自我,進一步做到忘記自我,皆歸於“虛”,才是真正入靜,築基功夫到此完成。

最後一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從“一”、“聽”、“止”等境界,由淺入深,一步一步經曆過來,最後就達到了“虛”的高層次。進入這一層次,“心”與“氣”皆化為虛無,是從無知無覺,進入忘記自我,而後又從無我,進入空洞太虛的高妙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功夫的時候,心裏想著要達到“虛”層次,反而高“虛”十萬八千裏了。全部“心齋”的義諦,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到此進入最高境界,已為先天。

所以最後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體悟,虛與道合,是為得道。然則莊子所謂“心齋”的義諦,在於直指大道,這已超出內丹築基所要達到的目標了,修煉內丹的層次與此有所不同。因此築基法中的靜功,隻求達到第四步“心氣合一”的境界,就是築基的最高層次,已足夠了。最後一步“心氣入虛”,倘無悟道功夫為基,恐入空亡境地,反為修煉大礙。(梨樹文學http://www.lishu123.com)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