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功築基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身靜,身體不動謂之身靜。()
起初做功夫的時候,不論是采取坐式、站式還是臥工,總要周身放鬆,不使身體存在局部的緊張,亦不讓其有絲毫的拘束,腰帶可以鬆一鬆,鞋也不要係得太緊,不宜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體放鬆之後,自己感覺非常的舒適,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練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並不厭煩,身上也沒有坐立不安、難以忍受的情況,能夠坐得住,坐得輕鬆,這樣就是**已經得到安靜了。()這種境界,謂之“身不動”,即身靜。此為靜功之初層。
2、心靜,念頭不動謂之心靜。
做到身體安靜之後,思想上的束縛尚未解除。這時,要用“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氣,心氣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牽掛,未不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完全進入休息狀態,這樣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起念,謂之“心不動,即心靜”。此為靜功之中層。
3、意靜,不知有我,謂之意靜。()
心中做到無念之後,功夫尚未徹底。此時還有一個自我存在,心中並未完全幹淨。更進一步,由心氣合一,逐漸做到忘記自我,入於混沌的境界,似乎睡著一樣,什麼也不知道,並且也不是做夢,此時當然不知有我,進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依然有一個我在那裏活動,凡情緒、金錢、利益、****等等,見景生情,心旌搖曳,醒時也許有把握,夢中全都無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對自己說算,這樣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練靜功,一直應當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忘記自我,謂之意不動,即意靜此為靜功之高層。
一般人練靜功,最多練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隻能到達中層氣功家的水平。講靜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用意念,不忍割棄,不過到達中層道家修煉學之築基靜功,認為心靜並不徹底,由心靜進入意靜,方為靜功之高層。於此可見道家修煉學之高妙,築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層次,更非一般氣功學所說能望。其項除靜功之劃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之外,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於修道一方麵事,非修丹之範疇。故此略去不述,確定修煉築基法之靜功為三大層次。(也是因世間無此人才)
雖然初層身靜,中層心靜,高層意靜之三層境界,看似簡單,其實並不易練。內中所含奧妙,直指修煉玄機。丹書雲:身不動曰煉精,心不動曰煉氣,意不動曰煉神。可見築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氣,煉神之功包攬無遺,成為一部性命雙修。這煉精就是補精,煉氣就是補氣,煉神就是補神。精氣神三寶於是補滿無虧,直至精滿不思欲,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而這也正是道家修煉築基法的真正目之所在。不過現代一般人隻能練至心靜,隻有少數頓悟高層意靜,也該想想原因了。
總之,道家修煉築基之正法,就是靜功由聽息觀光入手。入靜之後,聚合性光,雖為修性,其實不是單純的性功,此中奧妙,極為深刻。聽息之作用,在於聽,而聽在耳,耳屬於腎,腎主氣。觀光之作用,在於觀,而觀在目,目屬於心,心主神。故此靜功之道,所煉的就是人身之神氣。因此雖為修性,其實不隻煉性,乃為性命雙修功夫成就,自然神氣合一,進入化境。(梨樹文學http://www.lishu123.com)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