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回望土木堡 下(1 / 2)

第51章 回望土木堡 下

第51章 回望土木堡 下

正統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文武百官聯合上書太後,以此非常時期,應顧念社稷為重,君為輕的道理,以國事為重,求立長君,因太子年幼,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請立郕王。

奏章送入慈寧宮後,良久,太後傳出懿旨,答應百官所請,命郕王即帝位。就這樣,正統十四年九月初六,郕王朱祁鈺正式登上帝位,並遙尊正統帝朱祁鎮為太上皇,改明年為景泰元年,頒詔大赦天下。

大規模的清算行動展開,諸多王振的親信宦官及黨羽紛紛落馬,全權負責北京防務的兵部尚書於謙整肅內部,調集重兵,安定人心。

瓦剌也先見明朝政局穩定,知道朱祁鎮不再是“奇貨可居”了,遂動了放他南歸的念頭。

然而,盡管也先屢次派人往北京求和,可景泰帝朱祁鈺態度冷淡,一概不予理會。甚至在朝會上一反常態,以嚴厲的口氣數落了瓦剌的惡行,並表示,與瓦剌之間沒有和平可言,屢以瓦剌使者態度傲慢,書信言語荒謬駁之。

也先不覺有些惱怒,但到了這個時候,他已經騎虎難下,就想著親自將朱祁鎮送還到京城。他想借此之際,借機議和通貢,畢竟,瓦剌的財富來自通貢,沒有通貢,他們的金銀就沒有用處,和明朝保持敵對,他們就無處可買各種必需用品,他們想要的東西換不回來,金銀就是廢物。

於是,十月,也先以送還太上皇為名,挾持太上皇同行,統帥大軍繞過大同,陷白羊口,下紫荊關,一路繞大明的府城而走,很快來到京師城下。

而以於謙為首的文官集團,則稱也先有來犯京城之心,請皇上下令,打一場北京保衛戰。

很快,兵部就下令急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加之從土木堡逃回的十幾萬潰軍,重新組成了二十多萬人馬的護京大軍。

再加上京城及數十萬的百姓,無數的軍械糧米,堅固的城防,大量的準軍事部隊:廠衛,衙役,豪門的家將家丁,禦林軍這些,以及京師外有各地勤王的軍隊彙集,在誌在劫掠而且素來不善攻城的蒙古部族麵前,守住北京根本不成問題。

盡管有人說也先是在搞擾邊戰術,以戰迫和,因為也先此時的實力,根本都不可能入主中原,他一路到達京師,不曾攻陷過任何一座城堡,沒有攻不足萬人的大同,也沒有攻隻有幾萬人的宣府,怎麼可能攻占二十多萬軍隊守著的北京?也先不可能不知道,以他區區三萬人,入城後,等待他的就是甕中捉鱉那樣的命運。

他若真是想攻城,早在土木堡之後就會立刻東進,在那個時候,北京方麵還完全沒有準備,才有可能一鼓而勝,到這會兒,先北返又南下,十月才到北京,早已過了最佳的攻城時機,所以也先肯定是來送返太上皇,想和談的。

一路上,被也先攻破的隻有紫荊關。這個紫荊關是於謙舉薦孫祥在鎮守,這是於謙任兵部尚書後指揮的頭一戰,丟了,不過罪名是孫祥在承擔,所以鮮為人知。

另一座由陳循舉薦的羅通,把守的居庸關巋然不動。

說也先無攻城之心的人就講,也先連居庸關都攻不動,他當然不敢,也不可能攻北京城,北上京師,隻是想通過以戰迫和,讓大明與其通貢,要不然,怎麼會連攻占京師所必備的相應攻城器具,如火炮和雲梯,以及長期圍困應準備的給養,一樣都沒有準備。

然而,這樣的呼聲,像流入大海的小水滴,轉眼就被忽略了。

對於新登基的帝王和留守代任,等正名正言順升遷的官員們而言,打一場必勝的保衛戰,是穩定民心,提高新朝地位的必須。

於是,景泰帝推言瓦剌狡詐,這次複又遣使前來,說不定是借護送太上皇回京的名義前來偷襲,必須為天下蒼生著想,避免發生那樣的事情,要做好充分準備,與瓦剌一戰。

這樣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自然無人能駁斥,不然,豈不有違社稷為重,君為輕的道理?

無視瓦剌屢次請求和談的意思,北京方麵摩拳擦掌開始了一場京城保衛戰。

由於做了充分準備的防禦,加之雄厚的資源儲備,盡管缺少統兵的帥才,在貫徹謹慎持重的戰略下,君臣同心,上下齊力,十一月在北京保衛戰中擊退瓦剌。

大明全勝,十一月初八,也先帶著朱祁鎮,撤回關外。

於謙等留守官員因此一戰成名,於謙本人更是被奉為民族英雄,從一盤散沙到眾誌成城,他的威望達到了頂點,所有人都相信,這位新任的兵部尚書有能力帶領他們擊敗任何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