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寧宮的孫清揚,對這些都置若罔聞,實際上,她很清楚,憑她一介女流,在深宮裏想要喝醒被名利衝昏頭腦的那些文臣們,根本就不可能,之前那些和她有同樣意見的人的呼聲,不是很快就被淹沒了嗎?
她隻想救回兒子,那個還在草原上顛沛流離的所謂太上皇。
北京保衛戰之後,她會見了素有清廉之名,秉性迂直的吏部尚書王直。
朝會上,王直再次上疏景泰帝,請求派使者迎還太上皇。
這一次,景泰帝派出了禮部侍郎李實出使瓦剌。然而,國書中並沒有接回太上皇的內容。
李實大吃一驚,就向傳旨的太監興安詢問此事,興安厲聲訓斥他道:“大人拿著國書就上路吧,這些都是皇上和於大人他們的意思,奴才如何得知,您就照國書行事,管那麼多幹什麼?”
景泰元年七月十一日,李實抵達瓦剌。君臣見麵感慨萬千,相望而泣。
朱祁鎮掩麵對李實說:“現在也先已經答應放我走了,請你回去告訴皇上,派人來接我,隻要能夠回去,哪怕隻做一個老百姓,哪怕給祖宗守陵也行!”
也先看完國書,皺了皺眉,對李實說:“國書中並沒有奉歸太上皇的意思。你回去告訴皇上,務必派太監和要臣來接。這樣才能顯出對此事的慎重。”
李實回去後,如實向景泰帝轉告了也先的想法,景泰帝仍然不予理睬。
王直等人實在看不下去了,強烈要求再派使者,景泰帝無奈之下隻好指派都察院右都禦史楊善充當使臣。
並且故伎重演,給了這個所謂使團一封國書,這封國書中仍然沒提接太上皇回轉之事。
臨行前,胡瀠提及,太上皇在瓦剌那麼久,應該將其禦用的服裝、食物讓楊善一並帶去,好迎禦駕回還。然而,沒有人理睬他這些雞零狗碎的建議。
在後宮的孫清揚聽聞之後,私下會見了楊善,將內宮裏籌集到的金銀交付給他,請他務必要將太上皇接回來。
因為她聽說在年初,群臣地朝房相賀新年,唯獨楊善落淚道:“上皇在何所,而我曹自相賀乎!”以至群臣慚愧,紛紛停止慶賀。孫清揚相信,楊善的心裏,必定是有太上皇的。
果然,楊善答應她,一定會將太上皇迎轉。
出宮之後,楊善拿出家財,在集市上購買一些所需品,一同帶在路上。等他帶領使團來到了瓦剌的營地,在歡迎宴會上,遇到了和李實一樣質問。
“你們的國書上為什麼沒有寫要接太上皇呢?”
楊善沉著地說:“這是為了成全您的美名,讓您自己去做啊。如果我們寫到敕書,那會被視為太師您迫於中國朝命,非太師誠心。”
也先聽後大喜,問道:“上皇歸將複得為天子乎?”
楊善答,“天位已定,難再移。”
也先曰:“堯、舜如何?”
楊善答,“堯讓舜,今兄讓弟,正相同也。”
當時,蒙古平章昂克問楊善:“為何不用重寶來購換你們太上皇?”
楊善稱,“如果拿來物品交換,人們都說太師您太圖利了。這次故意不帶來,是想證明太師您仁義,是好男子,將來會名垂史冊,頌揚萬世。”
也先聽後笑稱善,其實私下裏,他早拿上了楊善給予的大筆金銀珠寶,裏子麵子都有了,自然很高興。
由於楊善的機敏善辯,牢牢抓住也先急於以求重開邊貿的心理,在也先的手下,知院伯毅帖木耳勸他留下使者,要求北京方麵遣使來迎太上皇複位的艱險情況下,仍然完成了太後私下交給他的出使任務,奉太上皇還朝。
就這樣,楊善在沒有聖旨的情況下迎回了太上皇朱祁鎮。
當時舉朝上下均稱讚楊善立奇功,而景泰帝以其並非第一個遣旨的使臣為名,並未重賞。同時,在朝中商議迎接太上皇的方案時,直接幹預,令禮部廷議得出的結果是以一輿二馬迎於居庸關,至安定門再換乘車駕。
至於朝中有人提出異議,嫌禮製規格太輕的話,被皇上輕飄飄說太上皇親筆書信,要求迎駕之事一切從簡就擋了回去。
八月十五,在土木堡被也先擒俘之後,在茫茫草原上度過了整整一年的朱祁鎮終於回到了紫禁城。
然而,從迎接的禮儀和弟弟朱祁鈺的冷淡態度中,朱祁鎮看出,自己已經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了。
簡單的迎接之後,他所乘的轎子被悄無聲息地被抬入紫禁城最南端的一處宮殿內。這個所謂太上皇的寢宮南宮,不過是東華門外一處十分荒涼的破院落,從此,朱祁鎮這位太上皇就被幽居在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