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太閣遺誌(2 / 3)

“大納言何時動身?”

“他想盡快消除天下人心惶惶之氣氛,否則還不知會發生什麼事呢……正月二十九便要出發。”

“二十九?”

“是。待雙方言歸於好,就由堀尾、中村、生駒三位中老在四大老和五奉行之間斡旋,好讓雙方互遞誓書,平息事態……否則,太閣的葬禮便無法在二月舉行。這也是大納言原話。”

“他的病情無大礙吧?”

“大納言說,即使死於途中也無所謂,該做的必須要做!”清正語氣十分嚴肅,“關於此事,在下還有求於夫人。”

“隻要我能辦到,你盡管說。”

“大納言趕赴伏見,希望夫人允許在下和淺野幸長、細川忠興三人陪同前往。”

“要你們陪同前往?”

“若讓前田家臣陪同,在下實在過意不去。若有我們三人同去,無論德川家臣怎麼鬧事,也絕不會讓他們動起手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說著,清正十分警惕地看了看四周。當然,所有的侍女都已被打發出了這個房間。坐在近旁的,隻有那個半睡半醒、畢恭畢敬的老尼孝藏主。

“什麼原因?”寧寧有些納悶,“我不明白。”

“除了為大納言壯行,還有牽製的意思。”

“牽製?”

“是。此人在下不提也罷。在幼主身邊,有人總想煽動大納言,挑起事端,然後以太閣之名大肆煽動、拉攏天下大名,發起紛爭。”

“這事我也略知一二。”

“一旦此奸佞之徒獲知大納言的隨行隻有前田家臣,不定會玩弄陰謀。可若在夫人的吩咐下,由我們三人隨行,料此人也不敢輕舉妄動。因此,我們三人並非出於私念,而是為了豐臣氏大業,在夫人的吩咐下才去的。希望夫人能夠理解。”

聽清正這麼一說,寧寧欣慰不已:“我明白。若不如此,你們三人的好意反而會被誤解,甚至被汙蔑為私結同黨。我完全明白,就正式著你們三人護衛大納言同去伏見,為了不辜負大納言大人的深明大義,你們切切要照顧好大人。”

“是。”

“另,主計頭,你能不能單獨去見內府?”

“但憑夫人吩咐。”

“內府和利家,分別是伏見和大阪的主心骨啊。”

“夫人明鑒。”

“其中一方主動拜晤另一方,另一方理應回拜才是,你說呢?當然,我的意思,並非要他們在針鋒相對之時就互訪。但如果內府亦到大阪答禮,也算是對得起利家苦心了。”

“這,可是……”

“你的意思,是德川家臣不會答應?”

“是,世間正為此事沸沸揚揚呢……”

“所以你才責任重大。無論如何,太閣大誌隻有一個,便是天下安泰。因此,我希望他們二人因此徹底和解……你能不能告訴內府,就說是我的請求?”

清正沒有回答。他甚是清楚寧寧的心緒,但覺得一旦真那麼做,反會引起騷動。如果三成派人在路上襲擊家康,便會成為戰亂的源頭。

看到清正沉默不語,寧寧繼續道:“既然利家都拖著病體前去拜訪了,內府若不答禮,世人就會認為是利家向內府屈服。這可是事關兩位大人清譽,也事關豐臣氏啊。”

清正正了正坐姿,閉上眼。事關豐臣氏……聽北政所這麼一說,他心裏不禁一緊。“是啊,大納言特意赴伏見拜晤,若內府坦然接受,在外人看來,大納言的確像是屈服於內府……”

“正是。”寧寧往前挪了挪,“忠厚正直的利家,為了盡忠,連世人風評都毫無顧忌,我這樣說並不過分吧。可是,世間卻不這麼看,淺俗之人隻是認為,利家終於向內府屈服了。這樣一來,人們就會紛紛倒向內府,豐臣氏亦會日漸敗落。”

“唔。”

“不知治部是否意識到這些。幼主身邊的近臣對內府愈來愈怨恨……若這種怨恨最終引發大亂,才違背了太閣遺誌。”

“……”

“主計頭,若豐臣氏擁有戰勝內府的實力,我也不會這麼說;若有實力,我早就前去狠狠申斥他了……所以,你定要好好思量。”

“是。”

“就連太閣如日中天時,都沒能除掉內府,我們還能拿他怎樣?”

“此事不要再說了……”

“不,我們決不能忽視這一點。這才是關鍵。他是太閣都奈何不得的內府,而且他已被改封到關東,實力增長了數倍。太閣把對手培育得如此強大,自己卻先去了,親信又在朝鮮之戰中疲敝交加。這種情勢下,我們還能做些什麼?若無自知之明,便會鑄成大錯。”

“是。”

“大納言也深知這些,才親自趕往伏見。豐臣氏能給大納言的答謝,卻隻有讓內府回禮。”寧寧忍不住咬著嘴唇,泣不成聲。清正眼裏也滴下淚來。

“因此,你切切要如此告訴內府:希望能遵太閣遺願,讓豐臣氏和德川氏永遠和平共處。為了天下太平,兩家定要團結一致,同心同德……寧寧因此再三請求。若內府向大納言答禮,那無異於向天下宣示兩家和好,這樣,那些亂七八糟的訛傳也就自然消失了。你定要告訴內府,就說我懇求於他。”

“我明白!”清正深受感動,伏在地上,“我明白……這、這才是太閣真正的遺誌啊。”

寧寧忽然雙手掩麵,全身劇烈顫抖起來。她盡情哭泣了一陣,臉上方現出了平靜的微笑,“主計頭,當年太閣把大政所送到岡崎為質時,我還譏諷他沒骨氣、懦弱。”

“夫人說笑了。”

“我是真心話。為了天下,他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對於此人,我一生都在戰戰兢兢,以誠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