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確實是個大問題,我在船廠督建的時候就注意到了。”韓晏傑知道,這個時候敵我識別,數據鏈還在初始階段,對於構建海上防空圈來說,這是個巨大的漏洞。
“讓海航派飛機倒是沒什麼問題,怎麼聯絡告知敵情是個大問題,集群都是艇,隻有一艘護衛艦,指揮不能靠岸上係統的協調啊。”一旁的參謀長說道。
“可否考慮,海航11師派幾名幹部跟飛行員來艦艇,先建立初步的空艦協同?”韓晏傑接著問道。
“倒是行,大敵當前,艦隊跟軍區稍微協調下就成。”參謀長答道。
麵對局勢,很快11師的幾名飛行員幹部很快就協調好到指揮部來了。
跟10年前解放壹江山島不同,這次是純粹的在海上阻截打擊敵人,很多專業協同訓練課題還沒演練過。
沒辦法,有困難,也要上。在海上作戰中,製空權無疑是決定戰爭走向的關鍵,沒航空力量掩護,艦隊等於是在裸奔,這是太平洋戰爭帶來的成果:要有有效的航空力量,才能打擊敵人。
解放壹江山島,因為海空軍要先於陸軍投入戰鬥,邊打邊練,積極尋找戰機,千方百計消耗敵人,破壞敵之心理穩定,使敵由強變弱,使我由弱變強,從而奪取戰區製空權、製海權,力求在我方對壹江山島發起進攻時,敵海空軍難以支援。戰役後來也成功了,但那時,部隊多數是初代噴氣式殲擊機。
趕鴨子上架,先把語音電台作為數據鏈節點吧,指揮部組織各艦艇,海航11師的12架殲6白天型,開始了演練。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兩麵性”。聯合作戰雖然提升力量,但和前些年相比,依然存在困難,這次,是麵對飄忽不定的敵人!還有由於指揮員、參謀人員知識水平的局限性而附帶產生的溝通困難,演練並不順暢。
大家都沒有抱怨,而是向十年前的老前輩們學習,通過電台線上協調,解決了指揮鏈條上的不確定因素。為了保密,11師,周山水警區,用了總參二局製定的明語通話密碼。
一日複一日,演練在周山水警區以北的三十海裏海域進行。麵對指揮上的不暢,前敵指揮部定下三條老規矩:
一是廣泛開展思想教育,打好思想基礎;二是組織海空部隊互訪互學,聯絡參謀,艦艇指揮員互相熟悉兵種知識以及兵器的性能特點,增長現代化作戰知識,以消除顧慮、擺準位置,各盡所能,協同作戰。三是繼續嚴格認真組織臨戰訓練,首次海空對海上目標聯合作戰中的戰術思想,共同商討解決協同中的一些具體困難和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
訓練一刻不停的進行著,海航的飛機,妥善率不高,而艦艇上,雷達,主機,係統的故障層出不窮,但在大敵當前的環境下, 指戰員們情緒很高,一一快速排除故障,提高妥善率。
1965年8月1日,建軍節這天,最新一次演練獲得成功,前敵指揮部認為,此時已經可以有效麵對敵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