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8年開始,聯盟國武裝力量建成旨在防禦美軍戰略轟炸機突襲和戰略偵察機行動的“空氣-1”戰役防空指揮自動化係統,該係統運用PRV-1 測高雷達和P-30預警雷達,可采集1200公裏內的敵航空器飛行軌跡,該係統可以指揮蘇-9截擊機對美軍飛機進行攔截。在防空係統置於統一組網下,可對高空偵察機,入侵的敵航空器進行快速反應。

要建設這樣一套係統,硬件戰鬥機,防空導彈,軟件,雷達係統,聯網係統,信息傳輸係統,全國防空區域一體化指揮,缺一不可,還有電子工業,半導體的爆發式增長。要自動化,就必須有計算機,與之相伴隨的一係列產業,都要快速實現更新迭代。以後的民用設備用得多,更新快,但目前,基礎條件落後,隻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軍事工業統籌發展。

在聯盟國,“空氣-1”是看都不能看的,因此,一切都得靠摸索。

韓晏傑早在53年就向滬都軍事管製委員會提出過建設這一係統的設想,但那時,部隊大都在半島輪戰,國內還未恢複,隻好作罷,因此這次大會,國防科委向總部提出了建設自動化指揮防空係統的設想,在大背景下,建設這一係統,還是有很大必要的,半導體是雷達的基礎,雷達與計算機,是這套係統的生命。圍繞建設防空網的目標,半導體工業必須完成大規模更新。

自1947年晶體管發明以來,每一次半導體材料的革新都會為世界帶來一輪大規模產業升級,第一代半導體是指使用矽(Si)、 鍺(Ge)等半導體材料製造的半導體。矽具有更高的電阻率和導電性,可以用於更高功率的電路。第一代半導體也更加穩定和可靠,主要應用:低壓、低頻、中功率晶體管、光電探測器,取代了電子管,導致了集成電路的可能性。

雷達,導彈,飛機,中大型艦艇,指揮係統。經費重點放在了兩彈工程和將來的衛星工程,這邊國防科委大領導向各個總部領導懇求,最終爭取到了28億元的經費,這在60年代,不是小數目!

每一塊錢,都是人民省吃儉用攢下的血汗啊。每個人都在吃苦,用勞動換來祖國的新生。這筆錢,必須用好,用對,用到解決問題的關鍵上。好在,半導體工業有個好開端:就在今年,科學院物理所半導體研究室“109乙機”通過國家鑒定,成為我國第一台全部采用國產元件的大型晶體管通用數字計算機,為我國國防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計算工具。

分配資金要合理,半導體是雷達,各個係統之間的最大基礎,因此,科委在韓晏傑建議下,先行撥付了5個億的資金,砸到半導體工程上,集成電路,已經是潮流,必須趕上。

搞集成電路,最重要的是矽原件相關工程,而目前,巴統協定封鎖,聯盟國交惡,我國科技人員隻能從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中了解國際上在開展哪些研究關研究達到了什麼水平,最關鍵的具體工藝,需要自己去突破。

“這是第一筆三千萬,希望半導體所跟物理所把矽材料,集成電路盡快搞出來!這是防空網工程的基礎!拜托了!”科委的大領導緊緊握住兩個所長的手。

“領導放心,我們一定把集成電路搞出來,堅決為這事業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