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探討的,是曆史與人性。
曆史有如大江大河,經曆了秦漢的汪洋浩瀚之後,在漢末急轉直下,進入了“曆史的三峽”(唐德剛語)。在這個時代,通貨膨脹、司法黑暗、官員腐敗、瘟疫橫行、兵連禍結,要麼吃人,要麼被人吃。這裏不提供觀眾席,每一個人都是這出慘劇的主演。
司馬懿毫無思想準備地猝然降臨在這個亂世,他必須正視放棄靈魂抑或放棄生命的殘酷抉擇,必須直麵吃人抑或被吃的血腥歧途。
在這命運的十字路口,本時代最優秀的兩個人物——司馬懿和諸葛亮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諸葛亮一生力矯時弊,以正道自勉,以公德為先,最後個人的事業以失敗告終,留下千古遺恨;
司馬懿一生順應時勢,以權謀求存,以私德立身,最後個人的事業以喜劇收場,為子孫開創大晉江山。
但是,如果把曆史的時間軸拉伸,則可以發現:諸葛亮生前失敗,卻青史流芳;司馬懿生前成功,卻敗在了後人心中。成敗異勢,冥冥中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操控一切?
這就是人性之下的曆史。
相比於曆史的滾滾洪流,也許人性細致而微觀的蛻變更能吸引人。
沒有誰生來就老謀深算,即便被民國怪才李宗吾奉為一代“厚黑宗師”的司馬懿也不例外。恰恰與後世“厚黑宗師”的刻板印象相反,司馬懿與我們一樣,也曾是個充滿朝氣與理想的青年。他出生在世風日下的2世紀70年代末,在迷茫與兵荒馬亂中跨世紀,在曹操、曹丕、曹叡三個極難伺候的老板手下打工,通過不懈的隱忍與奮鬥,最終成就了無冕之王的偉業。
細細觀察司馬懿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他從稚嫩而鋒芒畢露到老辣而重劍無鋒的整個轉變。活了七十多年,他終於完全適應了黑暗的社會,如魚得水,樂在其中。
然而,司馬懿成功之日,也正是他被醬缸染透之時。
這就是曆史之中的人性。
司馬懿唯一的傳記是唐朝官修正史《晉書·宣帝紀》。但是由於編纂者好奇談、喜怪誕,且所據史料或為司馬氏篡改,或因為尊者諱而曲筆,《宣帝紀》可信程度不可高估。
本書以《後漢書》《三國誌》《晉書》《資治通鑒》為據,參之以《華陽國誌》以及漢魏晉史料的後人輯佚本,稽考鉤沉出一代梟雄司馬懿的傳奇人生。幾個曆史公案,參考了陳寅恪、唐長孺、周一良、田餘慶、方詩銘、方北辰等先生的成果,或隨文做了說明,或因出於敘事完整性的考慮而未在文中說明,不敢掠美,在此一並致謝。
語言風格,嚐試融會好玩抓人的網絡語言與簡白耐讀的史話類讀物之長,力求表達生動而清楚。效果如何,要請讀者檢驗。
本書一定限度采用了小說筆法。所謂小說筆法,乃是對曆史中當事人的處境與遭遇做最大限度的體認,以當事人眼界為視角,設身處地地體驗每個人所麵臨的曆史局部,從而拚綴出一個完整而依稀的曆史形象來。譬如擒殺孟達,曹叡得到的信息是什麼,諸葛亮的出發點是什麼,孟達的處境是什麼,司馬懿的算盤又是什麼,分別予以同情的描寫,從而呈現一個完整的事件。
科林伍德在《曆史的觀念》中雲:“曆史乃是過去在心靈中的重演。”還原曆史之所以可能,小說筆法之所以可采,原因正在於此。
總之,本書本著信者傳信、疑者析疑、大關節參照正史、小細節吸收考古與社會史最新研究成果的原則,力圖以司馬懿為導遊,為您全景式展現漢末三國近百年波譎雲詭的真實曆史。
是為後記。
附記:本書初版之時,大陸還沒有一部司馬懿的曆史傳記,所以我不揣淺陋,草就此書。目前,市麵上以司馬懿為主角的圖書已有十幾種之多。其中柳春藩先生的《正說司馬懿》、方北辰先生的《司馬懿:誰結束了三國》、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也為重新理解司馬氏提供了很好的視角。我吸收這些新成果,對本書進行了初步修訂,改正了部分史料的誤用,刪去了一些油滑的流行語,同時希望讀者朋友能繼續賜予教正。劍眉枉凝先生、李浩白先生對本書初版貢獻良多,在此一並致謝。
秦濤
2016年7月於慈溪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