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
有多重要?
曆史就是一個國家的記憶。
我們都知道,記性不好的人,今天的事明天就忘,做事顛三倒四,他的人生顯然會受到很大影響。
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善於梳理分析自己的曆史,它在現實當中就會總犯錯誤,甚至會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因此有一句話,“讀史使人明智”。
但是,“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並不是說一個人隻要多讀幾本史書,就會明智起來,沒那麼簡單。讀史關鍵在於方法,要善於總結和分析。記住一堆年號並不能使人明智。
然而,分析曆史的規律是件很難的事情,麵臨著很多困難。
第一個是曆史資料方麵的困難。
有些國家曆史分析的困難在於曆史太短,資料太少,沒啥可總結的。而中國曆史分析的困難在於太長,資料太多,總結不過來。
確實,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視曆史的國家,從商代開始我們就有史官了,因此,中國是世界上曆史資料最多的國家,可謂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別的不說,一套“二十四史”就有四千多萬字,讀起來非常困難。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個人說他通讀過二十四史,你最好別信。
為什麼呢,因為二十四史是古文,裏麵有今天讀者不熟悉的大量生僻字,不知道的人名、地名,不熟悉的典章製度,讀起來很費力。因此,假設你一天讀3000字原文,不論過年過節、刮風下雨,一天也不間斷,那麼讀一遍二十四史,要花多長時間?我算了一下,大約是36年。因此,除了少數的專業史學家(比如張舜徽[1]),極少有人能真正通讀二十四史。
那麼除了二十四史,我們還有《資治通鑒》《史通》《通典》……都是大部頭的。如果你都想通讀一遍,再去總結,一輩子也讀不完。
所以這是第一個困難,資料方麵的困難。
第二個困難,是總結和梳理的困難。
你掌握了史料,讀了大量的史書,也不見得能從曆史當中獲得益處,相反,還可能被曆史給坑了。
為什麼呢?因為同樣的一段曆史,不同的人可能會總結出完全不同的規律。
曆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然而,並不是記性好的人就能生活得很好,因為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並不是同義詞。
很多人記性很好,但是思維的邏輯性很差。比如我的一位舅媽,她的記憶力並不錯,說起多年前的什麼事來都講得連枝帶葉,非常生動。但是每次生病她都不去醫院,而是去找村裏的算命先生。她堅決認為人生病都是因為“衝撞”了什麼“不潔的魂靈”所致,按照算命先生的指導,朝某個方向焚化紙錢就能夠治好。曾經有兩次巧合,燒完紙後不久,她的病真好了,她的那套理論因此更加強化,還嘲笑我關於病毒和細菌的說法是異端邪說。直到50多歲因為急性腎炎拖延治療而去世前,她都認為我是讀書把腦子讀壞了。
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中國擁有最龐大的史料庫,然而並不見得因此就能產生最偉大的曆史學。事實上,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曆史學家們基本上是按照“善惡忠奸”這個簡單的思路,對複雜的曆史記憶進行整合。幾千年來,中國的讀書人總是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治理好,就是因為人心不古,不肯好好聽孔子的話。如果大家都老老實實貫徹孔孟之說,那麼堯舜之治很快會再現。而普通老百姓聽了曆代的評書、演義,得出的結論更是簡單:一切成功都是因為皇上聽了忠臣的話,一切失敗都是因為皇上聽了奸臣的話。所以隻要“親賢臣、遠小人”,天下自然太平。這種曆史總結能力,是中國從秦朝到清朝,一直在“鬼打牆”式的治亂循環中繞圈子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