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圖心導向成功(1 / 3)

《九歌》reference_book_ids\":[700328269405434986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要獲得輝煌的成就,必須堅持“我也可以這樣做”的信念,如果默認自己無能,無疑是給失敗製造機會,如果不能勇往直前,絕對不會達到功成名就的境界。

正當你搜腸刮肚、百思不得其解時,說不定答案就已躍入了你的腦海。它可能化身為一個概念,或以計劃的形式出現,還有可能以目標的姿態現身。

你隻需要一個好主意就能成功。關鍵是你必須擁有足夠的企圖心,不能放棄。

亨利·福特在要製造V-8氣缸引擎轎車時,曾指示他手下的工程師設計一種引擎,要把8個氣缸全放在一起。

紙上設計是完成了,但是工程師們都同聲地跟福特說,要把8個氣缸全放在一起,是根本不可能的。福特說:“無論如何都要做出來。”

他們又回答:“但是,那不可能啊!”“動手做,”福特一聲令下,“不論花多少時間,完成為止!”

工程師隻得著手去做。如果他們還想待在福特的公司裏討生活,就別無他法,隻得去做。過了半年,沒有動靜。又過了半年,一樣沒有半點進展。工程師們試過了所有想得出來的辦法去執行命令,結果仍然是:“不可能!”

過了一年,福特的工程師們還是沒有進展,他們再次告訴他,他們想不出有什麼辦法可以做到他的指示。

“繼續做,”福特說,“我要8個氣缸引擎,一定要做到!”他們繼續努力,然後仿佛有如神助似的,8個氣缸引擎的研製終於出爐了。

福特的決心又打贏了一仗。

從中我們可以推算出福特百萬家財的秘密何在。無須舍近求遠,就在眼前。

亨利·福特了解成功的原則,也運用了這些原則,所以他成功了。這些原則中,有一項就是渴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對於我們普通人也是一樣,隻要你能做到,並且正確無誤地懂得福特所運用到的原則,就幾乎可以在適合自己的任何行業裏和他一樣出類拔萃。

美國曆史上曾發生過震驚的芝加哥大火,在大火的第三天早上,一群生意人在史特街上,看著自家店鋪已成為灰燼。他們開了一個討論會,議題是要重建家園,還是離開芝加哥,到更有發展的地方謀生。結果,除了一個人之外,他們全都決定撤離芝加哥。

這位執意留下重建家園的商人,指著店鋪的殘骸說:“各位先生,就在這個地點,我要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商場,不管燒掉幾次都一樣。”

這座商場後來蓋好後,到如今它依然聳立在原地,就好像一座紀念塔,標示著渴望的力量。

那位重建商場的人就是菲爾德,當初菲爾德完全可以和他的同鄉們一樣一走了之,圖個幹淨利落。在前程崎嶇艱難、未來並不看好的時候,他們就抽身而退,到事情不太棘手的地方去。

這就是菲爾德和其他商人迥然相異的地方,因為這正是成功和失敗者實際上的分別。

每個人一旦到了明了金錢用途的年紀,就會開始希望有錢。僅有“希望”,不可能帶來財富。但是“渴望”卻使人的心態變得執著,使人著手計劃創造財富的確實手法,更能以絕不認輸的毅力,支撐這個計劃。這種渴望終將帶來財富和成功的喜悅。

一個人怎樣給自己定位,將決定他對人生的經營,你是堂堂正正地站著,還是卑躬屈膝地活著,全在於此。

就算你再年輕、再沒有經驗,隻要你肯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大小都會有所成就;而即使你很聰明、你很有天賦,但如果流連市井,最終也就隻能平庸一生。再難的事,隻要你心中有那麼一口誌氣,且能夠專心致誌,就能做成,但如果心思散亂、胸無大誌,哪怕隻是不起眼的成績,你做起來也會比登天還難。人生最關鍵的那麼幾年,你給自己定位成什麼,你就是什麼,定位能夠改變人的一生。

以前有一位雙腿殘疾的青年人在長途汽車站賣茶葉蛋。由於他表情木訥、衣衫襤褸,過往的旅客都錯將他當成了乞丐,一上午過去,茶雞蛋沒賣出幾個,腳下卻堆起了不少的零錢。

那天有一位西裝革履的商人打此經過,與眾人一樣,他隨手丟下一枚硬幣,然後毫不停留地向候車室方向走去。但沒走上十步,商人突然停住,繼而轉身來到殘疾青年麵前,揀了兩個茶葉蛋並連連道歉:“對不起,對不起,我誤把您當成了乞丐,但其實您是一個生意人。”

望著商人逐漸遠去背影,青年若有所失。

三年以後,那個商人再次經過這座車站,由於腹中饑餓,便走進附近一家飯館,要了一碗雲吞麵。付賬時,店主突然說道:“先生,這碗麵我請你。”

“為什麼?”商人大感不解。

“您不記得了?我就是三年前賣給您茶葉蛋的‘生意人’。”他有意加重了“生意人”三個字的發音。

“在沒遇到您之前,我也把自己當成乞丐,是您點醒了我,讓我意識到自己原來是個生意人。你看,我現在成了名副其實的生意人。”

大家看,其實每個人都擁有驚人的潛力,就看我們是否願意喚醒它。事實是,如果你將自己看得一文不值,那你或許就隻能做個乞丐;若是夠把自己看做是“生意人”,你就一定可以成為“生意人”。是蜷縮在陰暗的角落揀拾殘羹剩飯,還是坐在明亮的寫字樓中點兵遣將,全在你的一念之間。如果我們能夠將“自卑”“自毀”從自己的字典中挖出去,我們的潛能就一定會被激發出來。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善於發現自己,而不是等著別人來發現。

然而在現實中,總有這樣一些人任何事都指著天來安排;也可能是因為本性懦弱,他們總是希望別人幫助自己站起來;或是因為責任心太差,該做的事情不做,沒有絲毫的擔當……總之,他們給自己的定位實在太低,所以遇事不敢為人之先,一直被一種消極心態所支配。

於是我們的人生出現了這樣的現象:

你一直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人”,所以當有人誇讚你可愛之時,你甚至認為對方是在虛偽地恭維你或是刻薄地諷刺你,所以你將那人拒之千裏之外。

而且你一直認為自己天生就是受窮的命,所以你不自覺地削弱了自己的賺錢動機,因而錯失了很多機遇。

毫無疑問,那些錯誤的、過時的定位是隱藏在我們心中的毒藥,荼毒我們原本進取的心靈,導致我們離高層次的生活越來越遠,所以你必須及時更新自己的定位,改變那些庸俗的想法,這實在是當務之急。

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的生存結構就像是一個金字塔,隻有相對少數的一些人生存在金字塔的頂端,蒸蒸日上,繁榮興旺,而我們大部分人則一直處在金字塔的底部,每天隻能收支相抵,量入為出,勉強活著而已。但事實上,那些處於金字塔頂端的人每天並不比你多擁有一分鍾時間,那為什麼他們就能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出你隻能仰視的成就?問題的根本就在於你的思想沒有達到他們的高度。

我們之所以仍在為了衣食住行發愁,關鍵就在於我們總是覺得“自己不行”,這種心態會令我們將主觀性的“心理界限”當成是無能為力的“生理界限”,於是幹勁兒和鬥誌都喪失殆盡,那麼也就真的不行了。

想一想,有些時候我們是不是和動物一樣,當遭遇一種自以為無法改變的客觀狀況時,心中就塞上了滿滿的無助感,然而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逆來順受便成了習慣,即使客觀條件有所改變,我們仍然無法從已形成的無助和恐懼中擺脫出來,因而錯失了許多改變命運的機會,同時也就注定了一生的無為。然而更悲催的是,有些人索性就把這當成了生命的一種常態,就甘心情願地那麼萎靡著,連起碼的慚愧心都沒有!

國際知名作曲家譚盾先生就曾經提到過這樣一件往事,很是令人感慨。

譚盾先生當年遠赴哥倫比亞求學時,境況並不比我們好,他那時真的挺窮。來到異國他鄉,為了生存下去,譚盾先生隻能靠賣藝求生計。在那個時候,他結識了一位黑人琴師,兩個人同心協力占據一塊地盤——一家商業銀行的門口。

賺到一些錢以後,譚盾先生決定離開黑人琴師,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藝術殿堂——哥倫比亞大學。在這裏,他師從大衛·多夫斯基以及周文中先生,潛心學習音樂。身在學府,當然不能像街頭時那樣賣藝賺錢,譚盾先生的生活逐漸拮據起來。然而,他再也沒有回到市井之中,因為他的心已經超越了物質,融入了藝術。

後來,在師友的幫助下,譚盾先生在美國成功舉辦了個人作品音樂會,成為第一位在美國舉辦個人音樂會的中國音樂家;第二年,他以《九歌》闖入國際音樂殿堂,並不斷推陳出新,憑借令人讚歎的音樂作品,逐步奠定了自己“國際著名作曲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