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圖心導向成功(2 / 3)

譚盾先生成名以後,一次,他偶然路過自己曾經賣藝的地方,竟發現那位黑人琴師依然還在!轉眼間十年了,黑人琴師的臉上還是寫滿了滿足。譚盾先生走上前去和他交談起來,偶然,琴師問起譚盾現在的工作地點,他簡單回答了一家非常有名的音樂廳,沒想到對方卻說:“那個地方也不錯,能賺到不少錢。”黑人琴師怎麼會知道,如今的譚盾早已成了享譽全球的大作曲家。

其實在我們的身邊,好逸惡勞的人比比皆是,或許我們也正處在這樣的狀態中。這樣的人某些時候甚至會認為自己很聰明,他們滿足於混日子,敷衍了事,渾水摸魚,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毫無羞愧地浪費著自己的生命。事實上,就算命運多舛也不能阻止拿破侖、林肯、羅斯福這樣的人崛起,他們即使窮到買不起書的地步,依然可以通過借閱來滿足自己對於知識的渴望,縱然是處於最卑微的境地,他們也不會打折理想,因為,他們自始至終都帶著滿滿的自驅力。

所以說,你今天站在哪個位置並不重要,但你的下一步如何走卻很關鍵。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增加生命的寬度。無論你今天是多麼卑微,但隻要你高尚的心理動機不變,並願意為此不遺餘力,那麼總有一天別人會仰著頭看你。

所謂性格決定人生,心態成就命運。一個人想要成就大事,首先就要有成為大人物的心態。立誌是一個人對人生執著的追求,也是一種渴望,更是一種爭取人生有所為的性格反映。就像貝爾博士所說的那樣——“時刻想著成功、看看成功,心中便有一股力量催人奮進,當水到渠成之時,你就可以支配環境了。”可見,我們要想成為一個成功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時刻保持著成功者的心態,就將自己設定為理想中的模樣,隻要它是實際的,便以最大的自信和熱情去行動,直到成功為止。

李斯少年時家境窘迫,曾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據說,有一次李斯方便時,恰巧看到老鼠偷吃糞便,人與狗一來,老鼠變慌忙逃竄。不久之後,他在官倉內又看到了老鼠,這些老鼠整日大搖大擺地吃著糧食,長得肥頭大耳,生活得安安穩穩,根本不必擔驚受怕。兩相比較,李斯感慨頓生“人之賢與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意思是說,人有能與無能就好像老鼠一樣,全靠自己想辦法,有能耐就要能做官倉之鼠!

於是,李斯立誌要成為“官倉鼠”,他辭去小吏一職,前往齊國向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荀子求學。荀子雖繼承了孔子的儒學,但他對儒學進行了較大的改造,少了些傳統儒學的“仁政”主張,多了些“法治”的思想,這很適合李斯的胃口。李斯十分勤奮,與荀子一起研究“帝王之術”,即怎樣治理國家、怎樣當官的學問,學成之後,他便向荀子辭別,準備前往秦國。

荀子問及緣由,李斯回答:人生在世,貧賤乃最大恥辱,窮困為最大悲哀,若想令人高看,就必須幹出一番事業。楚王不值得侍奉,六國國勢都已衰弱,隻有秦王龍盤虎踞、雄心勃勃,準備伺機並齊滅楚,一統天下,因此,秦國才是成就事業的好地方。如果留身齊、楚之地,不久即成亡國之民,還有什麼前途可言?

李斯來到秦國,投入極受太後倚重的丞相呂不韋門下,憑借才幹,很快就得到了呂不韋的器重,成為了一名小官。官雖不大,卻不乏接近秦王的機會,僅此一點,就足夠了。處在李斯的位置,既不能以軍功而顯,亦不能以理政見長,他深深知道,要想引起秦王注意,唯一的方法就是上書。他觀察時局,揣摸秦王心理,毅然上書秦王——凡能成事者,皆能把握時機。秦穆公時期國勢雖盛,但終不能一統天下,其原因有二:一、當時周天子實力尚存、威望猶在,不易取而代之;二、當時各諸侯國力量均衡,與秦國不相伯仲,但自秦孝公之後,周天子勢力驟減,各諸侯間戰爭不斷,秦國則休養生息,趁機壯大起來。如今國勢強盛,大王又英明賢德,掃平六國簡直不費吹灰之力,此時不動,又待何時?

這席話分析的可謂合情合理,入木三分,同時又極合嬴政的胃口。李斯終於在秦王麵前露了回臉,並被提拔為長史。此後,李斯不僅在大政方針上為秦王出謀劃策,還在具體方案上發表意見——他勸秦王大肆揮金,重賄六國君臣,令他們離心離德,不能合力抗秦。這一招果然有效,後來,六國逐一為秦所擊破,李斯則最終爬上了丞相的高位。

“糧倉鼠”與“茅廁鼠”的不同際遇,給了李斯很大刺激,使他確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做一隻糧倉裏的老鼠。李斯其人胸懷大誌,而清醒的頭腦更為他的誌氣插上了翅膀,幫助他為自己選擇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生起點。

一個人隻有自己樹立了遠大性格並為之篤行踐履,才有可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出類拔萃、不流於俗的人,或成為一個有所成就的人。

誌存高遠,則意味你有贏得局麵的機會,有大功告成的可能。這是大多數人的一種理想目標,在這個目標的刺激下,人生就有盼頭,就有希望。我們應該將“出類拔萃,不流於俗”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也就是說我們要站在高處看人生,並通過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手段,達到贏定勝局的目的。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你自詡為奴隸,那你永遠不會成為主人!”的確,我們每個人對於成功的追求都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你怎樣解讀成功、怎樣定義成功,你都必須為自己選擇一個明確的目標,因為沒有目標、沒有想法的人生,必然會一塌糊塗,必然會極度乏味、極度平庸。想要成功,我們就必須把自己定位為成功者,並在這條路上矢誌不移地走下去!要知道,是成為“糧倉鼠”還是“茅廁鼠”,這完全在於你的想法,完全取決於你的選擇。

其實有時候,眼高於頂也不錯,因為眼高於頂的人才會更有鬥誌去折騰。當然,這裏所說的眼高於頂,並不是指以倨傲的態度去對待別人,而是主張人應有高遠的追求。人人都願意獲得滿意的結局,而一旦誌得意滿,一個人往往失去奮鬥的動力,從這一點上說,心底裏始終保留一些不安分的騷動,會給自己存下一點邁向更大誌向的激情。

誌願是由不滿而來。有開始,便有一種夢想,接著是勇敢地去麵對,努力地工作去實現,把現狀和夢想中間的鴻溝填平。人長大以後,就應該認清自己現在是什麼人,將來想做什麼人。給自己設定一個可行又不乏高遠的目標,激勵自己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並一步步向著更高的目標推進。

常言道:“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就是激勵人們去折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其實這也是一種不甘受製於人的強烈的自主意識。這種自主意識,體現著一種不肯甘居人後的強烈的進取精神,也是一個人敢於冒險開拓的超人魄力的具體體現。這種自主意識,也正是一個可能取得大成就的人必不可少的素質。

紅頂商人胡雪岩幼年即入信和錢莊,從倒便壺提馬桶幹起,仗著腦袋靈光,沒幾年就爬到“檔手”位置,相當於現在的銀行辦事員。少年得誌,日子過起來也好不逍遙自在。

然而,當時不過20來歲的胡雪岩實在是有些膽大妄為,竟然自作主張,挪用錢莊銀子資助潦倒落魄的王有齡進京捐官,不僅自己在信和的飯碗丟掉了,且因此一舉,還使自己在同行中“壞”了名聲,再沒有錢莊敢雇傭他,終至落魄到靠打零工糊口的地步。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王有齡得胡雪岩資助進京捐官,一切順利,回到杭州,很快便得了浙江海運局坐辦的肥缺。王有齡知恩圖報,一回到杭州就四下裏尋訪胡雪岩的下落,即便自己力量有限,也要盡力幫他。

重逢王有齡,因資助王有齡留下的惡名自然消除,這時的胡雪岩起碼有兩個在一般人看來相當不錯的選擇:一是留在王有齡身邊幫王有齡的忙,而且,此時的王有齡確實需要幫手,也特別希望胡雪岩能夠留在衙門裏幫幫自己。依王有齡的想法,適當的時候,胡雪岩自己也可以捐個功名,以他的能力,肯定會有騰達的時候。胡雪岩的另一個選擇是回他做過夥計的信和錢莊,以他此時的條件,回信和必將被重用,實際上,信和“大夥”張胖子收到王有齡聽從胡雪岩的安排還回500兩銀子之後,已經做好了拉回胡雪岩、讓出自己的位子的打算。他找到胡雪岩的家裏,懇請胡雪岩重回信和,甚至將胡雪岩離開信和期間的薪水都給他帶去了。

這兩條路胡雪岩都沒有走。混跡官場本來就不是胡雪岩的興趣所在,他當然不會走這一條路,幫王有齡他自然不會推辭,但最終還是要幹出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而回到信和,也就是胡雪岩說的“回湯豆腐”,他自然更不會去做。這裏其實也不僅僅是“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問題,關鍵在於,這“回湯豆腐”做得再好也不過做到“大夥”為止,終歸不過是一個“二老板”,並不能事事由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