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圖心導向成功(3 / 3)

“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算得了什麼好漢?”胡雪岩要的就是自己做主。所以他一上手就要開辦自己的錢莊——事實是,這時的胡雪岩連一兩銀子的本錢都還沒有,他不過是料定王有齡還會外放州縣,以他自己的打算,現在有個幾千兩銀子把錢莊的架子撐起來,到時可以代理官庫銀錢往來,憑他的本事,定能折騰出個樣子來。

這就是氣魄,一種強烈地要在商場上自立門戶、縱橫捭闔、開疆拓土、馳騁一方的氣魄。

這種強烈的自主意識,是胡雪岩能夠不斷開拓自己事業的基礎。如果一個人根本沒有想過自立門戶,這個人隻能永遠原地踏步,或者說,跟著別人做一點小生意。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沒有想法,而是缺乏折騰的膽量,缺少自信。到了一定的年紀,他們不敢接受改變,與其說是安於現狀,不如坦白一點,那是沒有勇氣麵對新環境可能帶來的挫折和挑戰。這些人最終隻會是一事無成!

毋庸置疑,我們每個人都想擁有一片寬闊的人生舞台,但我們首先必須清楚,自己要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舞台。一個人活得沒有誌氣,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沒有人生目標。沒有目標就好像走在黑漆漆的路上,不知自己將走向何處。而所謂的目標,就是你對自己未來成就的期望,確信自己能達到的一種高度。目標為我們帶來期盼,刺激我們奮勇向上。當然,在為達到目標而努力奮鬥的過程中可能遭遇挫折,但仍要堅定信念、精神抖擻。

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對自己的價值理念做好定向,如果個人對價值理念缺乏定向,往往會導致個人對現存社會價值觀念產生懷疑和不滿,無法確信生活的意義而使自我迷失。每個人到了老年都會反省過去的一生,將前麵的生命曆程整合起來,評估自己的一生是否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是否已達到自己夢寐以求的目標。如果認為自己擁有獨特的並且有價值的一生,便會覺得一生完美無缺、死而無憾,而且由經驗中產生超然卓越的睿智,更能無懼地麵對死亡。相反,如果否定自己一生的價值,便會對以往的失敗悔恨,餘生充滿悲觀和絕望。因此,不要懷疑自己,更不要否定自己!因為,無論如何,世界上隻有一個你,你是獨一無二的。“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別人否定你並不可怕,自己決不要否定自己。

做人就要有胡雪岩那樣的氣魄,時刻讓心中燃著一股鬥誌,不要輕易否定自己的價值。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來走上帝所贈予我們的路。這是一種幸運。不是嗎?不管是遍地荊棘,還是到處是花,我們都同樣地來到這個世界。同呼吸,同看日出日落。大人物有大人物的追求,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向往。而不管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都不應懷疑自我的價值。

一般情況下,如果你說一個人有雄心,那就是讚揚他很有抱負,他會很高興。但如果你說一個人有“野心”,他就很可能會不高興,因為這好像是在說他占有欲很強、總想從別人那裏搶走什麼東西似的。“野心”二字從古到今都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不過,現在有心理專家研究表明,“野心”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我們該怎樣定義“野心”?在這裏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目標、理想、夢想,隻不過這個理想的層次要更高一些。

適度的野心對於人生的發展很有裨益。美國《時代》雜誌加拿大版曾刊文提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迪安·斯曼特研究發現,“野心”是人類行為的推動力,人類通過擁有“野心”,可以有力量攫取更多的資源。

我們太需要野心了!在社會中,我們承擔著消費者的角色,但與此同時,我們又是物質生活的受益者。想要牛奶和麵包,我們就必須通過自己的雙手或其他付出方式,贏得獲取牛奶和麵包的籌碼。那麼,你就隻想擁有牛奶和麵包嗎?如果這樣就知足,你注定隻能過清貧的日子。

所以你必須把自己認定為“野心家”,是的,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野心的家夥。現實其實很殘酷,你的位置不高,就會受到很多白眼,這樣你的人生不僅缺乏意義,而且會活得非常憋屈。通過這種暗示,你可以將自己的鬥誌盡量激發出來,讓自己的能量充分實現,就像俗語所說的那樣“瞄著月亮總比瞄著樹梢打得高。”

如果沒有當初的野心,又怎麼會有今天的億萬富翁。那麼,現在的你在做什麼?左手麵包,右手牛奶地混日子嗎?其實你並不想這樣,你隻是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可以更出彩而已。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我們這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最缺少的就是“野心”。或許是生活給予的壓力太大,或許是經曆了太多的挫折打擊,我們的思想一片空白,人生變得麻木不仁,最後,習慣了這種“波瀾不驚”的生活。但從人生價值的角度看,它是毫無意義的。人生究竟會是何等模樣,這取決於你是不是對它有野心。

野心,你把它用好了,它就能激發出你最大的潛能,讓你實現常人難以想象的目標。所以說,我們很有必要將“野心”從潛意識中喚醒,讓自己具備野心家的思想,具備野心家的心態和形態,在這些條件的刺激下,人生就會有盼頭,就更有希望,你也不必再為物價飛漲而感到無力應對了。

我們這裏所說的“野心”,其實就是有意識地締造一種“自我成就感”,以此來壓製人生中那些消極情緒,譬如自卑、自閉、自我放棄等,從而形成一種心理上的良性循環。倘若你做了一件自認不錯的事情,那麼不妨鼓勵自己“今天做得真不錯,再接再厲,我能做得更好!”如此一來,自信感、成就感便會油然而生,令你更有勇氣、更有毅力去迎接未來的挑戰。即便你現在還沒有成功,但這種自我造就的心理會將你推得離目標越來越近。

最後還要給大家提個醒:不要讓自己的“野心”過分膨脹。“野心”雖好,但過分膨脹就會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當現實情況不能滿足你的“野心”時,便極易產生焦慮、暴躁、敵意、對抗等不良情緒,對外會嚴重影響人際關係,對內則會殘損身心健康。這一點必須要有所警惕。

有生物就會有競爭,要避開競爭不可能,消除競爭,除非萬物俱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大自然的定律。

毫無疑問,競爭是殘酷的。

在熱帶雨林有一種“絞殺現象”:一些叫做榕樹的植物,如歪葉榕等,它們的種子被鳥類食用以後不會消化,而是隨著糞便排泄在其他喬木上,當條件適宜時,這些種子便會發芽,長出許多氣根,氣根沿著寄主樹幹爬到地麵,插入土壤中,拚命搶奪寄主植物的養分、水分。同時,氣根不斷增粗,分枝形成一個網狀係統緊緊地把寄主樹的主幹箍住。隨著時間的推移,絞殺植物的氣根越長越多,越長越茂盛,而被絞殺的寄主植物終因外部絞殺的壓迫和內部養分的貧乏而逐漸枯死,最後絞殺者取而代之,成為一株獨立的大樹。

這是植物界的競爭,在動物界也不例外。

每年春季,鷹都會產卵育子,一般一次生兩個蛋。雛鷹從破殼而出就開始了競爭,隻要爸爸媽媽帶回食物,它們立刻張開嘴巴,大聲地叫喚,希望將食物塞進自己的嘴裏,而每次大鷹都會給頭仰得最高、叫聲最大的孩子喂食。

這就是優勝劣汰,同樣存在於人類社會中。人類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是在競爭的推動下進行的。單從個體的角度上說,競爭影響著人生。富有競爭意識的個體能夠激發潛能。我們知道,潛能是無限的,但人類安於現狀的惰性同樣很大。在思維裏加入競爭意識,能夠督促我們改掉懶散、不進取的習慣,從而促進潛能的釋放。一個人,如果能夠積極地參與到競爭中去,就一定能夠拓展人生的寬度和深度。

瑪格麗特·撒切爾是一個享譽世界的政治家,她有一位非常嚴厲的父親。父親總是告誡自己的女兒: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讓自己落在別人的後麵。撒切爾牢牢記住父親的話,每次考試的時候她的成績總是第一,在各種社團活動中也永遠做得最好,甚至在坐車的時候,她也盡量坐在最前排。後來,撒切爾成為了英國曆史上唯一的女首相,眾所周知的“鐵娘子”。

在這個以競爭求生存的世界上,如果你沒有“爭第一”的念頭,就不會有所作為。你的人生必然一塌糊塗,必然極度乏味、極度平庸。想要成功,你就必須把自己定位為成功者,並在這條路上矢誌不移地走下去!

那麼現在問問你自己:“我”是懼怕競爭,能避則避,能讓則讓,還是直麵競爭,毫不畏懼,當仁不讓?如果不幸你是前者,那麼從現在開始就要著力去培養自己的競爭意識。

所以,請大家別忘了進行自我激勵,始終保持進取的意識,時刻提醒自己:我要做阿爾法狼,讓這個聲音時常在你耳邊回蕩,指引你越變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