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學習是現代競爭的需要(2 / 3)

小王在一個律師事務所任職三年,盡管沒有獲得晉升,但他在這三年中,把律師事務所的門道都摸清了,還拿到了一個業餘法律進修學院的畢業證書。這一切都是為了開辦他自己的律師事務所所做的積累,結果他成功了。

而另一些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朋友,按從業時間來說,他們的資格夠老的了,但他們仍然擔任著平庸的職務,賺著低微的薪金。

經過比較,前者意誌堅定、注意觀察、勤於思考、善於學習,並能利用業餘時間深造,必將獲得成功;後者恰恰相反,不管他們是否滿足於現狀,他們這樣庸庸碌碌地混日子,永無出頭之日。

一個前途光明的年輕人隨時隨地都注意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任何事情都想比別人做得更好。對於一切接觸到的事物,他都能細心地觀察、研究,對重要的東西務必弄得一清二楚。他也隨時隨地把握機會來學習,珍惜與自己前途有關的一切學習機會,對他來說,積累知識比積累金錢更要緊。他隨時隨地注意學習做事的方法和為人處世的技巧,有些極小的事情,也認為有學好的必要,對於任何做事的方法都仔細揣摩、探求其中的訣竅。如果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學會了,他所獲得的內在財富要比有限的薪水高出無數倍。

在工作中積累的學識是一個人將來成功的基礎,是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財富。

如果你真有上進的誌向、真的渴望造就自己、決心充實自己,就必須認識到,無論何時、無論什麼人都可能增加你的知識和經驗。

能通過各種途徑汲取知識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學識更加廣博、深刻,使自己的胸襟更加開闊,也更能應付各種各樣的問題。

我們常聽到一些人抱怨薪水太低、運氣不好、懷才不遇,卻不知道其實正處身於一所可以求得知識、積累經驗的大校園裏。今後一切可能的成功,都要看他們今日學習的態度和效率。

有的人認為,學習隻是某一階段的事情,或者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離開了學校就再沒有必要進行學習,除非為了取得文憑。

這種觀念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裏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學校裏學的那些東西,遠遠不足以支撐你的人生步履。

學校裏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許多知識和技能,課本上是沒有的,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自己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

我們更應該把自己的精力與心思,放在收集、學習與研究那些以後的人生旅程上所需要的知識、學問與技能上,這就是要進行“再教育”。

因為,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1~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10年後所學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

因此,學習已變成隨時隨地的必要選擇。

瓦爾特·司各脫爵士曾說:“每個人所受教育的精華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給自己的東西。”

已故的爵士本傑明·布隆迪先生曾愉快地回憶起這句名言。他過去常常慶幸自己曾經進行過係統的自學,而這一名言其實適用於每一個在文、理科或藝術領域內的成就卓著者。學校裏獲取的教育僅僅是一個開端,其價值主要在於訓練思維並使其適應以後的學習和應用。一般說來,別人傳授給我們的知識遠不如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堅韌所得的知識深刻久遠。靠勞動得來的知識將成為一筆完全屬於自己的財富,它更為活潑生動,持久不衰,永駐心田,而這恰恰是僅靠被動地接受別人的教誨所無法企及的。這種自學方式不僅需要才能,更能培養才能。一個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助於探求其他問題的答案;而這樣,知識也就轉化成為才能。無須設備,無須書本,無須老師,也無須按部就班地學習,自己積極的努力就是唯一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項目層出不窮,就業能力的要求隨著技術進步的加速也在不斷變化著,標準的提高,使得技術發展的要求與人們實際工作能力之間出現了差距。由此產生了一種相當普遍的社會現象:一方麵失業在增加,另一方麵又有許多工作崗位找不到合適的就業者;一方麵爭搶人才的大戰異常激烈,另一方麵又有大批在崗者被迫離開崗位。伴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企業對勞動力不再隻是數量需求,更重要的是對其質量有了新的標準和需求。強化知識更新、樹立“終身受教育”的觀念已成為時代的呼喚。

所以,無論從事哪一種事業,都需要不斷地學習。隻有學習才能擴大視野,獲取知識,得到智慧,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大凡傑出的人,都是終身孜孜不倦追求知識的人。在漫長的人生經曆中,即使再忙再累再苦,他們也不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學習既是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又是他們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在他們看來,知識是沒有止境的,學習也應該是沒有止境的,學習使他們的思想、心理和精神永遠年輕,也使他們的事業日新月異。

在人生的這場遊戲中,你應當保持生活的熱情和學習的熱情,不斷地汲取能夠使自己繼續成長的知識來充實你的頭腦。

我們在一生當中也許會遇到許多事情,每一件事裏都蘊含著人生的大學問。我們也讀過許多書,每一本書裏也都有我們需要掌握的知識。但我們的人生很短暫,時間的倉促不容許我們去涉獵太多的東西,就像我們給自己定了一個要在中午之前登上山頂觀光的目標就不能留戀山腰的景致一樣。我們的學習也是有目標的學習。如果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就應該全力以赴地吸收在這個領域發展的知識。而不要留戀其他的知識。比如,你想成為一名數學家,就該重點學習數學,而把數學之外的文學知識當做一門輔助科目去學習,而不能顧此失彼。

福特少年時,曾在一家機械商店裏當店員,周薪隻有約2美元。他自幼好學,尤其對機械方麵的書籍更是著迷。因此他每星期都花幾乎全部財產來買書,孜孜不倦地研讀,從未間斷。

當他和布蘭都小姐結婚時,隻有一大堆五花八門的機械雜誌和書籍,其他值錢的東西則一無所有;但他已擁有了比金錢更寶貴、更有價值的機械知識。

幾年後,福特的父親給了他200多平方米的土地和一棟房屋。如果他未研讀過機械方麵的雜誌書籍,終其一生,也許隻是一個平凡的農夫而已。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已具有豐富的機械知識、胸懷大誌的福特,卻朝向他向往已久的機械世界邁進。此時,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便助他開創出一番大事業。

功成名就之後,福特曾說道:“積蓄金錢雖好,但對年輕人而言,學得將來經營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遠比蓄財來得重要。”“年輕的朋友,先把錢投資於有益的書籍吧!從書上可學到更大的能力。至於儲蓄,有了充分的能力致富後,開始蓄存還來得及。”

“書到用時方恨少。”知識的積累隻有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

在知識的積累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標。有目標的積累最有效,這是因為有了目標,才談得上有計劃。目標不清楚,就無從製訂計劃,也做不成任何一件事。

有了目標,才能明確“積”什麼,“累”什麼。缺乏內在聯係的知識,或雖有聯係但彼此相隔太遠的知識,積累得再多,也難以發揮作用。

有了目標,才可能判斷知識的相對價值。知識都具有或大或小的價值,但是對於不同的立誌成才者來說,它們的價值又具有相對性,並不一樣。語言對於學習曆史、哲學、文學的人價值很大,可是對學現代物理的人價值就小多了。因此,應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最有用的知識。可見,隻有明確目標,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

積累知識,還要注意一定階段內求知的限度。一個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積累的人,最後什麼都學了一點兒,卻什麼都不精通,那就等於白費。

一位教育學家指出:“你的周圍有一個浩瀚的書刊的海洋,要非常嚴格慎重地選擇閱讀的書籍和雜誌。鑽研和求知欲旺盛的人總是想博覽一切,然而這是做不到的。要善於限製閱讀範圍,要從中排除那些可能會破壞學習製度的書刊。”

講求知的“限度”,為的是建設好一個人知識結構的框架,並不是說其餘一概不看,一概不讀。積累知識,並不是為了堆集材料,而是為了組成一定的結構,發揮知識的功能。這就要考慮知識的整體效應。

那麼,作為精神世界的結構——知識結構,應該怎樣強化它的整體效應呢?

1.突出知識結構的特色。所謂知識結構的特色,主要是由其核心決定的,在知識結構之中,核心決定結構的性質與功能。這個核心的構成是複合的,不是單一的。但是一般都有一門、兩門知識占有較大的比重。比如,物理學人才的知識結構核心多是由物理學、數學組成。

2.要使知識係統化。係統化就是按照科學的內在聯係組織知識,使之能在課題麵前有效地解決問題。達爾文認為:“科學就是整理事實,以便從中得出普遍的規律或結論。”別林斯基也認為:“隻要一涉及科學,那麼主要的事就是講究有係統、有秩序。”知識係統化,不僅是發揮其功能的前提,也是科學本身的重要特征。

3.要注意知識間的相互聯係。注意知識間的相互作用,實質是掌握知識間的融會貫通,不要把任何一門知識或一門知識的某一部分凝固化。同時,要從整體結構上去把握知識之間的縱橫聯係,使自己的知識熔於一爐。比如,地理學與曆史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係,曆史事件的發生總是不能脫離一定的空間、時間。學好地理有利於學好曆史,學好曆史,也可以促進學好地理。

4.實行靈活的求知動態調整。合理、高效的知識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發展的。時代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的認識要想不落伍,就得不斷調整,才能與之相適應。

調整的基礎有兩個,一為反饋,一為預測。反饋是適應性的,預測是主動性的,二者都不可忽視。例如愛因斯坦,在他讀大學的時候並沒有認識到數學在他研究物理學中的重要地位,上數學課常讓同學代他做筆記。可是,到後來攻占相對論高地的時候,沒有數學工具——黎曼幾何、能量分析幾乎寸步難行。信息傳來,他馬上進行補充數學知識的長征,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終於駕馭了數學工具,完成攻克相對論理論高地的目標。

調整是為了提高知識結構的完美性,但是世界上並沒有一種至善至美的結構。追求知識結構的完美無缺,並不是我們的目的。關鍵是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具有攻克成才目標的功能。

一個人的事業成就或大或小,都與其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知識結構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學習內容也與事業成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要想取得較大的成就,我們必須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學習內容。

1.在智力方麵的學習

智力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智慧,一般說,在我們的成才活動中需要培養的智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注意力5個方麵。

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門戶。觀察力的培養對青年的學習與成才十分重要,但觀察力的培養並非輕而易舉就能獲得。在觀察力的學習與培養過程中,既要學會觀察事物的全貌,又要學會觀察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既要觀察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又要觀察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既要觀察事物的相似之處,又要觀察事物的細微差別;既要觀察事物比較明顯的特征,又要觀察事物比較隱蔽的特征。

記憶力是智力活動的倉庫。人們智力結構中的諸要素都離不開記憶力。培養記憶力,首先是要增強記憶力的敏銳性、正確性、持久性和備用性;同時也應當借助思維的幫助,通過思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建立起必要的聯想,這是通向記憶的堅實之路;還要正確對待遺忘,一方麵要掌握遺忘的規律,同遺忘作鬥爭,另一方麵隻有遺忘掉那些不必記住的東西,才能牢記那些必須牢記的東西。

思維力是智力活動的核心。失去思維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的作用都無從發揮。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有人曾把青年的學習分為三種不同的水平:記憶的學習水平、理解的學習水平和思考的學習水平。第一種水平隻求記住學習的材料,甚至不惜死記硬背。第二種水平則要求弄懂學習材料的意義,力求融會貫通。第三種水平是以問題為中心,通過積極思考,力求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主動去解決問題。應該說,這三種水平的學習都是客觀存在的。但就實際情況來看,第一、第二種水平的人占多數,第三種水平的人數為少。因此,對處於前兩種水平的人而言,要努力把自己提高到後一種水平上來,否則,成才之路會變得黯淡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