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學習是現代競爭的需要(3 / 3)

想象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想象力的作用,在於使人的智力奔放起來,飛騰起來,推動人們去創造,培養想象力,就要不斷增強想象的豐富性、新穎性和獨創性。但是我們又不要去提出那種毫無根據、完全不著邊際的胡思亂想。想象,隻有同現實緊密聯係才富有創造性,才是真正難能可貴的,才是科學成才所必需的。

注意力是智力活動的維護者。注意力的作用在於使心理活動指向、集中或轉移到某種客觀事物上。人們的一切智力活動,包括觀察、記憶、思維、想象,都隻有在注意力的參與下,才能有效地、順利地進行。因此,我們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必須善於掌握和調整自己的注意力。

2.在能力方麵的學習

能力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才能和本事,它是一個人運用知識和智力成功地進行實際活動的本領。

實踐證明,創造能力與知識的多少成正比。“才以學為本”,“非學無以成才”。這是人類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真理。在學習中掌握各方麵的知識,是造就人才綜合素質的根本保證。無數成功者的經曆都證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知識與智能的統一,是一個人成才的重要因素。在學習知識和發展智能的問題上,存在著兩種片麵的傾向:有的人讀書較多,涉獵較廣,注重智能,喜愛思考,但卻或多或少地輕視係統知識的學習;有的則習慣於把學習的任務僅僅歸結為知識的積累,對智能的培養較少關心。這兩種傾向都有一定的片麵性。尤其是後一種傾向,將會嚴重地影響我們的成才速度,要特別引起注意。

創造能力是青年成才的重要標誌。創造能力是一個人知識、智力、能力的綜合反映,是表現一個人能提出有價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的本領。高創造力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它是智力“金字塔”頂上一顆閃光的明珠,一個人隻有在不斷的學習與奮進過程中才能摘取。

我們要使創造能力真正發揮出來並促進自身成才,還要在知識、經驗、技能和個性品質等綜合素質方麵下工夫,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是成才的基礎,而能力的學習比知識的學習更重要。

3.在科學文化知識方麵的學習

科學文化由三個基本的層次組成:第一個層次是器物層次,比如新的技術、設備和物質產品等。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不會使用科技產品和高科技工具,很難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站穩腳跟,更不用說有所作為了。第二個層次是製度層次,製度層次的科學文化,主要體現在社會各個領域的體製和組織管理的一係列變革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強調科學人才在各個領域中的比重。製度層次科學文化的深入發展,將為成才者提供製度上的保障。第三個層次是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層次的科學文化。這一層次的科學文化集中體現在由近代科學技術發展所提倡的科學精神中。比如批判、創新、理性、規範、求真、獻身、公平、寬容、效率、協作等科學精神,這些精神不僅為近代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也為走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成功者提供了寶貴的精神基礎與思想前提。

4.在品德方麵的學習

很早以來,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就提出了德、識、才、學、體是成才的五大內在因素,而“德”為五大因素之首。品德是成才的根本保證,這一點古今中外學者都一致認同。“德薄者,終學不成也。”道德作為一種知識,需要在長期的追求中,才能成為人內在的品德素質。人才的品德包括一般品德和勞動品德。一般品德指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道德品質。如愛國、愛民、愛公、民主、團結、守紀、禮貌、謙虛、助人、尊重、守信、誠實、勇敢、勤勞、正直、律己等。勞動品德指人才在進行創造活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道德品質,如為民造福、嚴謹認真、堅持真理、團結協作、熱愛事業、艱苦探索等。這兩個方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兩者之間相互滲透,共同對人才的成長產生影響。

5.在個性方麵的學習

個性,是指一個人在生活、生產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帶有一定傾向性的特征。比如堅定性、敏捷性、嚴謹性、獨立性、主動性、專注性、靈活性等。人才的成長不僅與智力有關,而且與非智力的個性因素有關。我國學者也認為,成功離不開良好的個性品質,如目標堅定而遠大、興趣廣泛而專一、情緒積極而穩定、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道德感和美感、有堅持力和自製力、有自信心和進取心、有獨立性和創造性、富有幽默感等。個性心理品質雖然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更多的是在後天的學習中培養出來的。因此,個性學習是一個人成才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

做任何事,都需要一定的興趣,沒有興趣去做,自然很難做好。貝利說:“我熱愛足球,足球是我的生命!”執迷不悔的愛戀是貝利成功的原動力。學習有時候是一件很乏味甚至很辛苦的事,如果沒有學習興趣,不但很難堅持下去,其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傑克·倫敦在19歲以前,還從來沒有進過中學。

他的童年生活充滿了貧困與艱難,他整天在舊金山海灣附近遊蕩。說起學校,他不屑一顧,甚至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偷盜等勾當上。不過有一天,當他漫不經心地走進一家公共圖書館內開始讀起名著《魯濱孫漂流記》時,他看得如癡如醉並受到了深深的感染。在看這本書時,饑腸轆轆的他,竟然舍不得中途停下來回家吃飯。第二天,他又跑到圖書館去看別的書,一個奇異美麗的新世界展現在他的麵前。從這以後,一種讀書的渴望便不可抑製地左右了他。他一天中讀書的時間往往達到了10至15個小時,從荷馬到莎士比亞,從赫伯特·斯賓塞到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都如饑似渴地讀著。他厭倦了流浪的生活,他不願再挨警察無情的拳頭,他也不甘心讓鐵路的工頭用燈揍自己的腦袋。他決定停止靠體力勞動吃飯的生活,改成用腦力謀生。

於是,就在他19歲時,他進入加州的奧克蘭德中學求學,他不分晝夜地用功,甚至沒有好好地睡過一覺。他也因此有了顯著的進步,他隻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把4年的課程念完了,通過考試後,他進入了加州大學。

他渴望成為一名偉大的作家,在這樣一顆雄心的驅使下,他一遍又一遍地讀《金銀島》《基度山恩仇記》《雙城記》等書,隨後就拚命地寫作。他每天寫5000字,他有時會一口氣給編輯們寄出30篇小說,盡管它們統統被退了回來。

後來,他寫了一篇名為《海岸外的颶風》的小說,這篇小說獲得了《舊金山呼聲》雜誌所舉辦的征文比賽頭獎。但是他隻得到了20美元的稿費。他貧困至極,甚至連房租都付不起了。

那是1896年——令人興奮和激動不已的一年。人們在加拿大西北部的柯勞代克發現了金礦。

迫於生計,傑克·倫敦踏上了柯勞代克之路。他在那裏待了一年,拚了命地挖金子。他忍受著一切難以想象的痛苦,而最後回到美國時,他的囊中卻仍然空空如也,隻要能糊口,任何工作他都肯幹。他曾在飯店中洗過盤子,他擦洗過地板,他在碼頭、工廠裏賣過苦力。

後來,有一天,他饑腸轆轆,身邊隻剩下2美元了,他決定再次放棄賣苦力的勞苦工作,獻身於文學事業——這是1898年的事。5年後的1903年,他有6部長篇以及125篇短篇小說問世。他成了美國文藝界最為知名的人物之一。傑克·倫敦在他40歲那年辭世,給世人留下數十部著作。

正因為傑克·倫敦對寫作有極大的興趣,才得以從罪惡的邊緣轉向文明的起點,使自己從一個流浪少年變成偉大的作家。

如果你對學習也有著這麼大的興趣,相信在你不懈的努力之下,終會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

如果你在早年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去了學習的機會,那麼你就會永遠落伍嗎?不是的,隻要你想重塑自己,隻要你有上進的決心,隻要你想彌補因以前失學而造成的知識斷層,那麼你就自學好了。

許多人都有過度重視大學教育的心理,那些不曾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時常會感覺到一種自卑感,他們往往認為這是一種無可挽回的損失,是一生都沒有辦法補救的缺陷。他們甚至這樣以為:不管以後怎樣去自學都於事無補,根本達不到與大學教育同等程度的知識水平,自修得來的學識總是有限的。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世界上許多極負盛名的學者一開始就沒有讀過什麼大學,有的人甚至連中學的大門都沒有跨進過。有一句話說得好:“第一個大學生沒有導師。”這句話的現實意義乃至哲學意義,都會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愛迪生隻上了3個月的小學,但他是世界聞名的發明大王;高爾基隻上到了小學五年級,但他是俄國乃至世界級的大文豪;華羅庚隻是個中學生,但他是馳名寰宇的數學家。這些名人,這些成就,這些耀眼的光環,都是他們勤於自學、博覽群書的結果。

不僅曆史上自學成材的典故很多,就是在當代,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劉明1960年出生,1歲時患小兒麻痹雙腿乏力,9次手術也沒有改變他重度殘疾的命運。劉明哭過、絕望過。然而,意誌堅強的他沒有被重殘嚇倒,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的追求。他想:自己還有健全的雙手和靈活的大腦,有手有腦就有一切。他堅信一點:自己隻要努力,許多事都能做到。

雙腿的殘疾沒有擋住劉明上學的路,那是一條漫漫的自學之路。在十多年的時間裏,他學完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全部課程,而且文理雙修。在英語學習方麵,劉明更可謂不遺餘力。他是通過廣播電視自學的英語。為此他長期訂閱《中國電視報》《中國廣播報》,以及相關的地方報紙,目的是可以及時聽到他所能收聽的所有的英語節目。同時,為了減少學習的盲目性,增加係統性,他認真參照英語教學大綱進行自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但是自學英語的問題是,不可能做到你想學什麼就可以學什麼。比如,劉明特別喜歡英語新聞,經常收看電視英語新聞,因為在他看來,收看英語新聞不但可以了解天下大事,活躍思維,而且有助於訓練聽力,學習口語。但是電視節目轉瞬即逝,而且沒有書麵材料,讓人很難準確掌握新聞語言的特點。怎麼辦?聰明的劉明買來了《英語新聞聽力模擬訓練》和錄音帶等有關材料,開始進行聽力訓練,同時又到“英語角”練習會話。在英語角裏,劉明是唯一的一位殘疾人,他刻苦求學的精神讓英語角的所有人感動,他的英語水平更讓那裏的人驚歎不已,甚至連外籍老師都不敢相信他是自學的。

經過十幾年的刻苦努力,劉明先後取得了電視大學英語、高等數學兩門課程的結業證書,以及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英語專業英語精讀合格證書。這期間,劉明還靠自己摸索著苦練,掌握了中英文打字技術,並達到了熟練“盲打”的程度。

1985年,學有所成的劉明決定用自己的知識和雙手養活自己,便開了一家翻譯兼打印店。從此,自學成才的劉明走上了自立的人生道路。

自學的途徑很多,劉明就是通過函授勤奮自學而成才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劉明的精神,都重視自學,那麼就找時間學好了,相信也能獲得很棒的成果,這必將有助於你事業上的成功。事實上,我們有很多機會學習,而且這些機會是隨時隨地的。隻要你想努力進修並全神貫注,那麼就完全可以彌補因失學造成的知識斷層,甚至有可能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或學者。

當你打定自學的主意時不要忘記,無論你遇到什麼人,他們都會對你有所幫助,會使你增加一些知識與經驗,從而使你的自學道路既通暢又走得很快。比如你遇見了一個瓦工,他會告訴你關於建築方麵的知識;比如你遇到了一個印刷工,他會告訴你很多關於印刷方麵的技術;比如你遇見了一個農夫,他會教給你農業方麵的很多知識……事實上,這是一種很有效的自學途徑,說它有效,是因為它更直觀,更便於接受。另外從技術上說,別人的言傳身教,是一種在場景中的直觀教學,放棄這樣的學習機會,實在是天大的失誤。可以說,不重視別人教授的知識就是對自學的輕視。因此,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你必須抓住每一次自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