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的施工驗收
建築物的施工,是以施工單位為主運作的,但在現今情況下,其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往往受到投資方的嚴重製約。施工單位的合理意見,尤其是牽涉到增加成本的意見,投資方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行。這裏要特別提出的是,一些重點工程,政府和投資方,常常把施工工期壓得過緊,迫使施工單位日夜趕工、工序減化、細工粗作,結果造成工程返工、質量下降、事故頻出、資源浪費。如廣州海珠城廣場工地,20m深的特大基坑工程發生嚴重坍塌事故,造成人員死亡、設備被埋、鄰近樓房被牽連倒塌等巨大損失,這與投資方一意孤行的決策和幹預有著直接的關係。這樣的實例不勝枚舉。再看工程造價的核定問題:投資方利用工程招投標的機會,過分“壓級壓價”,工程結算時又往往不承認施工單位的工程量結算清單,使工程結算貨幣總額與工程的實際發生成本反差甚大。這就迫使施工單位暗自偷工減料、隱瞞材質、以次充好,也必然給投產後埋下了返工和浪費資源的隱患。如北京西客站工程,據說原預算投資為二、三十億元人民幣,結果建設單位隻同意支付十幾億元人民幣。施工單位不得不在材質上動腦筋、想辦法。本來需要200多萬元才能成交的一批供水係統的開關閘閥,為了降低成本,結果選用了“便宜貨”,在交易談判中以十幾萬元的低價“一錘定音”。賣家處理了一大批積壓物資,買家撿了一個“大便宜”,買賣雙方甚為高興。但時隔一年多,發現新建不久的西客站到處漏水,不得不再花大批資金“解決問題”。最終造成了資金、資源和人工的無故浪費。這些實例告訴我們:建築物在施工驗收階段,施工單位對工程的質量、安全負有不可推卸的絕對責任。因此,對現場的技術管理工作,應以施工單位決策為主(當然應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建設單位隻是監督、檢查,發現和糾正不正當行為,但要避免喧賓奪主、主次混淆。
建築技術是科學,盲目追求高速度、低成本,不尊重客觀的科學規律,實際上是在不自覺的反科學。確保工程質量,延長工程壽命,減少資源消耗,是投資方和施工單位在施工階段的惟一目標,舍此,乃抓小失大,極易造成工程質量問題上的先天不足、壽命打折。這種不自覺的、無視科學的行為,是看不見的浪費資源的禍根。
為了充分利用資源,施工單位在編製施工組織設計時,同時應編製施工期間的資源再生利用計劃。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築廢棄物,應分類回收、加工利用,力爭做到“吃幹軋盡”,爭取做到不產生或少產生建築廢棄物,以降低成本,節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