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的投入使用
多少年來,投資者對建築物的成本核算,隻是以施工期間(從開工到竣工)的消耗為依據,而對建築物投入使用之後的維修和能源消耗根本不予考慮,這勢必將日後大量的維修和能源消耗成本轉嫁給住戶負擔。國家一再強調,要按節能設計標準設計建築物,建設節能建築,使用清潔能源。但在這一問題上,投資者始終不甚積極,其根本原因在於怕增大工程成本,減少利潤空間。豈不知,按產品生命周期進行成本核算,貫徹節能設計標準、開發利用清潔能源,雖然會增加建築物本體的造價,但在建築物漫長的使用過程中,會節約大量人力、物力和能源,降低管理成本,其經濟效益遠大於建設期間多投入的資金。這樣做的結果,可充分體現按“產品生命周期”進行成本核算的優越性,即有利於大大降低產品在使用期內的成本,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也有利於施工單位的聲譽。按產品生命周期核算成本,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精神。
在建築物的使用階段,搞好其維護和保養,是延長建築物生命周期的重要手段。一些發達國家的建築物,其壽命為什麼比較長?根本原因是在保證主體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堅持每5~10年對建築物進行一次全麵的修膳和保養(維修保養費用,一般由產權所有者支付),將其外牆和內部已破舊了的部分進行徹底維修,使建築物的主體結構,尤其是受力部分,始終能處於良好的工作條件之下。這樣做,建築物的壽命勢必延長。
我們應該大膽地提出一個目標,即在現有的科技和建材基礎上,將建築物的使用壽命延長一倍以上。這一設想事在必行。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隻要在確保工程施工質量的前提下,堅持定期修膳,延長建築物的壽命是完全可以的。建築物壽命的延長,不僅會獲得數倍於維修資金的效益,更主要的是可以避免大量資源無畏地浪費。這樣做,可改善建築物的生態屬性,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貢獻。
建築物的生態屬性,可用一個係數表達。該係數是反映建築物消耗資源多少的一個指標,即反映單位時間(年)內,每平方米建築物的資源消耗量。其值可以下例公式表達:
建築物生態係數u003d單位建築麵積資源消耗量(kg)/建築物設計生命周期(年)。
生態係數越小,說明建築物壽命越長、資源消耗量越少,生態屬性也就越好;反之則壽命短、資源消耗多,生態屬性差。建築物的生命周期,應由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共同確定,首先應由設計單位在交付設計圖紙時,明確標寫在圖紙上之後,由施工單位在工程竣工並經驗收無誤後,寫入建築物竣工資料內。施工單位對其建築物生命周期內的安全問題應負全責(屬於設計發生的問題,應由設計單位負責)。生命周期到達終點時,施工單位有責任就建築物的壽命問題向使用單位提出具體的處理意見。建築物的使用人,應對建築物保護有加,在其生命周期內,不得以任何理由損壞建築物,尤其是對結構主體“傷筋動骨”;否則,施工單位可以終止其保修責任,保險單位可以終止其保險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