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鑒定(1 / 1)

抗震鑒定

對處於地震區的建築物來說,在加層改造之前首先必須進行抗震鑒定。我國的第一部抗震設計規範是1974年正式實施的,在此之前的絕大部分建築未考慮抗震設防。之後,有些地區因設防烈度的提高,而使原有按較低烈度設防的建築,可能不滿足相應的抗震要求。多年來的震害實例表明,對現有建築進行抗震鑒定,並對不滿足抗震要求的建築采取適當的抗震對策,是減輕地震災害的重要途徑。如在80年代,襄樊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而在1992年發布的第三代地震區劃圖中,其基本烈度為7度。地處襄樊市中心醫院內的門診樓設計於1980年,由於地區小震不斷,並偶爾伴有中震,使得這棟門診樓的牆體均有不同程度的裂縫。在對這棟門診樓的增層改造中,我們首先按7度的設防標準對該房屋進行了抗震鑒定。依據《工業與民用建築抗震鑒定標準》(TJ23-77),發現確有部分牆體不符合抗震要求,於是我們首先采取措施,對不符合抗震要求的牆體進行加固。具體加固方法如下:首先對原牆損壞或酥堿較嚴重的部位進行局部地區清除、修補,對原牆強度較低、粘結不牢的粉飾層、青苔、油氈、油汙部位鏟除,並用鋼絲刷和壓力水衝刷幹淨,鏟除原牆勒腳,對一般清水牆衝洗幹淨,然後原牆刷水泥砂漿一道。外牆采用150號水泥砂漿層加固,厚度40mm,雙向配Φ@150鋼筋網、鋼筋外保護層10mm,鋼筋Φ8環氧樹脂砂漿錨杆與牆體固定,加固層自室外地坪下800mm至層麵挑簷入;內牆清除原牆麵抹灰,采用150號水泥砂漿加固,300mm厚,雙向配Φ6@150鋼筋網,用“S”筋使雙麵鋼筋連接,且與牆體錨固,間距800~1000mm,梅花型布置。縱向鋼筋的錨固、搭接長度和構造,同時滿足現行有關規範的要求。當鋼筋的橫向或縱向遇有門窗口時,將鋼筋垂直牆麵沿洞邊彎成90度直鉤加以錨固;水泥砂漿分層抹至設計厚度。該房屋加固增層改造4年多來,使用情況良好,未再出現牆體裂縫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