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1)馬之千裏者。(《馬說》)
(2)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核舟記》)
4.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1)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2)投以骨。(《狼》)
文言文在不影響語意表達的情況下,經常省略某些成分。在翻譯的時候,要將省略的部分補充出來。
1.省略主語。
例如:(他們)見漁人,乃大驚,(他們)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桃花源記》)
2.省略謂語。
例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省略賓語。
例如:又患無碩師名人與(之)遊。(《送東陽馬生序》)
4.省略量詞。
例如:三(個)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十二章》)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係的句子,叫判斷句。常見的判斷句式有:
1.主語後麵用“者”表示停頓,謂語後麵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
例如:南冥者,天池也。(《北冥有魚》)
2.主語後麵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後麵不用“也”,即“……者,……”。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麵山而居。(《愚公移山》)
3.主語後麵不用“者”表示停頓,隻在謂語後麵用“也”表示判斷,即“……,……也”。
例如: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4.主語後麵不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麵連用“者也”表示判斷,即“……,……者也”。
例如: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5.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
例如: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6.用“乃”“即”“則”“皆”“必”“本”“係”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語氣詞,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例如: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臣本布衣。(《出師表》)
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陳太丘與友期行》)
7.用“是”做判斷動詞,出現較晚且少見。
例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
8.不用任何標誌,前後形成判斷關係。
例如:臣本布衣。(《出師表》)
文言句法中有些格式是固定的,或表疑問,或表反問,或表判斷。熟悉了這種固定的格式,就可以一眼看出是表示什麼語氣,所以要掌握它。常見的固定句式有:
在文言中,虛詞是與實詞相對而言的。一般說來,實詞的意義比較具體,在句子中充當主要成分;虛詞的意義比較抽象,有時隻起到語法的作用,沒有實在的意義。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你在中學階段應掌握的虛詞有18個,分別是: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焉、為、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首先你要把這18個虛詞記下來,才能做到靈活應用。那怎麼記住呢?
第一步:換一換,你可以嚐試把這些虛詞換個順序:因為於焉何而且之乎者也則所以乃其若與
第二步:想一想,再發散聯想一下:因為之乎者也淹河魚而且期落雨所以奶責
第三步:編一編,你可以把它編成一個小故事,腦中出現這樣的畫麵:因為一個讀書人嘴裏不停地說著“之乎者也”,看到河裏的魚快淹死了,而且他還期待著落雨,所以奶奶就責備他。
為了讓你記得牢,我特意畫了一些圖來幫你記住這些虛詞。你可不要小瞧這些圖片,它們可以幫助你記下每個虛詞本身包含的相關意思,而且會非常有趣。
舉個例子,比如說“以”,我畫的圖片是“螞蟻”。“以”本身有3種詞性,8個釋義。我把每種詞性分別賦予一種顏色:介詞(綠色),連詞(藍色),動詞(紅色)。因為有8個釋義,所以我在螞蟻身上分別找了8個部分來對應這8個釋義。最後,我們再把每個部位和對應的釋義做個聯結,形成一個小故事或者一個生動的畫麵,從而幫助你快速牢固地記下這些考點內容。
以——螞蟻
(1)憑借,依靠——觸角
聯結:螞蟻憑借觸角感知氣味,依靠觸角與其他螞蟻溝通。
(2)根據,按照——眼睛
聯結:螞蟻那兩隻眼睛跟個句號一樣(根據),大眼珠子一按就照相(按照)。
(3)因為,由於——嘴巴
聯結:因為嘴巴裏有魷魚(由於)。
(4)把,拿,用——前腳
把它前腳拿過來,用來泡酒。
(5)表修飾。而——胸腔
聯結:螞蟻胸前掛著耳環(而),起到修飾作用。
(6)表結果。以致,因而——嬰兒
聯結:螞蟻懷裏抱著一隻(以致)嬰兒(因而)。
(7)表目的。來,用來,以便——腹部
聯結:螞蟻的腹部用來儲存毒液,以便防禦敵人。
(8)認為,以為——後腳
聯結:後腳一看,就如一位(以為)忍者侍衛(認為)。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憑借,依靠)
2.屠懼,投以骨。(《狼》)(把,拿,用)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嶽陽樓記》)(因為,由於)
4.策之不以其道。(《馬說》)(根據,按照)
5.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出師表》)(表目的。來,用來,以便)
6.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表結果。以致,因而)
7.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表修飾。而)
8.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認為,以為)
於——魚
1.介詞
(1)引出動作的對象:向、給、對——魚唇
聯結:向你給了個唇吻,對你大笑。
(2)表處所:在——眼睛
聯結:雙眼在前看著你,莫名其妙。
(3)從——氣泡
聯結:從嘴裏一吸一鼓,吐著氣泡。
(4)在……上——魚鰭
聯結:魚鰭在水上跳舞,邊遊邊跳。
(5)到——尾巴
聯結:尾巴掃出大波浪,財神駕到。
(6)表比較:比——魚刺
聯結:魚刺比刺蝟還多,比較比較。
(7)表被動——貝殼
聯結:後背上粘個貝殼,不要不要。
1.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表處所:在)
2.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到)
3.舜發於畎畝之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從)
4.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引出動作的處所或對象:在、向、給、對)
5.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比)
6.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給)
7.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赤壁之戰》)(表被動)
學習文言虛詞,要重點掌握一些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平時要多多總結方法,熟讀課文,記住典型例句,增強語感,注意積累,隻有這樣,你的理解能力才會逐步提高。
[錦囊1]理解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考查方向
1.直接釋義型:即直接解釋句中加點的實詞。
2.判斷正誤型:即對四個實詞分別解釋,要求選出錯誤(或正確)的一項。
3.一詞多義型:即給出四組短語或句子,理解同一實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
4.辨古今異義型:即選出古今意義相同(或不同)的一項。
5.理解例句型:即給出例句,要求考生選出詞語意義與例句相同的一項。
解題技巧
技巧一:字形推斷法。漢字屬於表意文字,且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聲字。形聲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聲偏旁構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過分析字形,就可掌握詞義。
技巧二:語境推斷法。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技巧三:成語印證法。成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文言詞義,可以用熟知的成語來推斷文言文中的實詞詞義。
技巧四:課文遷移法。又稱“聯想推斷法”,即聯係課文中學過的有關語句中該詞的用法來推斷詞義,此法適用於課外文言文閱讀。
技巧五:古今對照法。即以古今構詞特點比照推斷詞義。漢語詞彙中有一部分詞古為今用,但意義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別注意其不同。現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在古漢語中常常是兩個詞。
技巧六:對句判斷法。又稱“語言結構推斷法”,即根據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
答題思路
1.準確解釋字詞含義。注意利用注釋,利用平時積累的實詞知識,利用拓展聯想,確認字詞在上下文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2.答此類題目時,可以將幾種答題技巧綜合起來運用,在積累的基礎上進行推斷。
導圖錦囊
典型例子[雲南中考]閱讀下麵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大雪三日()
②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答案①下雪②勉強,盡力
解析①“雪”在此處是名詞用作動詞,下雪。②在古漢語中,“強”讀“qiǎnɡ”時,常當“竭力,勉力”“勉強,強迫”講,這裏可采用語境推斷法,根據語境,可譯為“勉強,盡力”。
[考點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考查方向
文言虛詞的考查主要包括三方麵內容:
1.虛詞在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虛詞在朗讀中的作用。
3.文言句子的翻譯。
解題技巧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識記常見文言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
2.結合語句翻譯確定該文言虛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3.根據文言虛詞在語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現代漢語詞語來替代。
4.先朗讀,體會語氣,再進行判斷。
答題思路
1.要理解並把握語句中虛詞的特點,並把每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結合起來,根據例句逐個落實。
2.要把虛詞放在句子中了解意義和作用,注意它在句中的位置(句首、句中、句尾)與前後內容的關係、搭配習慣和使用規律。
3.通過分析語句結構情況,比較虛詞詞性是否有變化,從而判斷其意義和用法。
導圖錦囊
典型例子[陝西中考]閱讀下麵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1)。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與甘父(2)俱出隴西,使月氏。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於。單於留騫十餘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單於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甘父俱亡歸漢。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西北國始通於漢矣。
[注]
(1) 郎:郎官,一種官職。
(2) 甘父:張騫的隨從,匈奴人。
下麵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A.以其頭為飲器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B.月氏遁而怨匈奴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C.無與共擊之何陋之有 D.西北國始通於漢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答案A
解析A項中的“以”都是介詞,可譯為“把”。B項中的“而”:表順承關係,可不譯;表轉折關係,但是,卻。C項中的“之”:代詞,代指匈奴;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D項中的“於”:介詞,表動作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從”;介詞,可譯為“比”。故選A。
[考點3]理解並翻譯句子
考查方向
1.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2.選擇題,判斷句子翻譯正誤。
解題技巧
技巧一:從宏觀上整體理解、把握句式特點。翻譯時切忌斷章取義,應當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並對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短語、修辭和語法準確把握。
技巧二:從微觀上把握句中每個實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以理解實詞和虛詞為基礎,對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尤其是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等特殊實詞,都要準確把握。
技巧三: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做到“信”“達”“雅”。文言句子翻譯要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譯,不漏譯,不錯譯;要求譯文明白曉暢,無語病;進而要求譯文用詞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答題思路
先根據要求翻譯的句子及上下文,弄懂句子的大體意思;然後根據句子的實際情況,參照不同的翻譯方法,將句子中的詞語分別落實。
導圖錦囊
典型例子[新疆中考]閱讀《周亞夫軍細柳》,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
①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
②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
答案
①任命河內郡的郡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在細柳。
②不久來到了細柳軍營,軍中官兵都穿戴盔甲。
解析翻譯句子要直譯和意譯相結合,注意關鍵詞的解釋。①句中“以”解釋為“任命”;第二個“軍”是名詞用作動詞,“駐軍”。②句中“已而”解釋為“不久”;“之”是動詞,解釋為“到、往”;“被”是通假字,同“披”,解釋為“穿著”。落實這些重點詞語的意思,翻譯通順即可。
[考點4]理解基本內容並歸納內容要點
考查方向
1.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3.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能對所寫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論道理進行分析與判斷。
解題技巧
理解基本內容並歸納內容要點,無論提取文章基本內容還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應在理解文意、整體把握和綜合梳理的基礎上進行分析。
1.信息提取法。先疏通文意,再歸納信息,包括人、事、景、情、理。
2.題麵驗證法。利用試題題麵,整體把握文意。
答題思路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錄原文的關鍵詞語回答。
3.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
導圖錦囊
典型例子[廣東中考]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馬援少時,以家用不足辭其兄況,欲就邊郡田牧。況曰:“汝大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樸,且從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謂賓客曰:“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有畜數千頭,穀數萬斛,既而歎曰:“凡殖財產,貴其能賑施也,否則守錢虜耳!”乃盡散於親舊。聞隗囂好士,往從之。囂甚敬重,與決籌策。(選自《資治通鑒》)
結合選文,說說隗囂為什麼敬重馬援。
答案①馬援誌向堅定(或常常對賓客說“窮當益堅”等);②賑施錢財(或分送財產給親友故舊)。
解析解答時務必注意,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善於從細微處著眼,篩選重要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結合馬援的語言及他做的事情分析馬援的性格。馬援經常對賓客們說:“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由此可以看出馬援是一個誌向堅定的人。馬援把全部家產分送給親友故舊,說明他是一個賑施錢財的人,因此他受到隗囂的敬重。
[考點5]理解文章所蘊含的觀點和思想感情
考查方向
1.直接考查:如文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或作者的觀點、態度是什麼)。
2.間接考查:如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或歸納文章中心思想等)。
主要考查內容是正確歸納表述作者的情感、態度、觀點,或者是能對體現人物觀點、情感、態度的相關文字分析理解。
解題技巧
1.整體閱讀感知,把握情感基調。文言文寫景、敘事、抒情都有一個情感基調,閱讀時要注意在疏通文字的基礎上,看看文章寫了什麼人、事、景,再深入思考一下,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人、事、景。
2.了解作者經曆,把握情感差異。我們閱讀文言文一定要充分了解作者寫作時的生活經曆,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作者在其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3.研讀重點語句,把握情感焦點。文言文的思想情感往往濃縮在文言文中的一些重點語句中,著意研讀這些重點語句,抓住“文眼”,就能快捷地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焦點。
答題思路
1.對文言文中的關鍵語句進行分析,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表現出來的觀點、態度、思想情感等,應結合語境以及上下文去理解疑難詞句的意思;利用古漢語知識(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現象、詞類活用等)去具體分析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
2.整體把握文章的類型特征;領會、感悟文章內容所蘊含的東西,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賞析作者的寫作技法和語言藝術;與同類型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找出其異同點。
導圖錦囊
典型例子[嶽陽中考]閱讀下麵的文言語段,完成下麵的小題。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須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韋、石斛之類,雖不待土,然去其本處,輒槁死。惟石菖蒲並石取之,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於幾案間,久而益可喜也。其輕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陽(1)之所能及。至於忍寒苦,安淡泊,與清泉白石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豈昌陽之所能仿佛哉?餘遊慈湖山中,得數本,以石盆養之,置舟中。間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鬱,意甚愛焉。顧恐陸行不能致也,乃以遺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視之。餘複過此,將問其安否。(節選自蘇軾《石菖蒲讚》一文)
[注]
(1) 昌陽,《名醫別錄》認為昌陽和菖蒲是兩種不同的植物。
請簡要概括石菖蒲的特點,並揣摩作者對石菖蒲的情感。
答案
特點:輕身延年,忍寒苦,淡泊,不待泥土而生。
情感:表現了作者對石菖蒲的喜愛讚賞之情。
參考譯文
凡是生長在石頭上的草木,必須有少量的土附著在它的根部。比如石韋、石斛這一類,(根上)雖然沒有土,但隻要離開它本來的地方,就會立刻枯死。隻有石菖蒲,將它和石頭一起拔出來,洗去泥土,用清水泡著,放在盆中,可以幾十年不枯萎。雖然不是很茂盛,但是它的枝節和葉子堅硬細小,根須都聯結在一起,在桌子上長得鬱鬱蔥蔥,時間一長就更加喜人了。它的瘦身延年的功效,已經不是昌陽能比得上的了。至於它能忍受寒苦,安於淡泊,與清澈的泉水、白色的石頭在一起,不需要泥土就能生存,又豈是昌陽能與之相比的呢?我在慈湖山中遊玩的時候,找到了幾棵(石菖蒲),用石盆養起來,放在船上。用文石、石英夾雜在中間,光彩鮮明,香氣濃鬱,我心裏很是喜愛它啊。回頭又害怕陸上之行不能養好它們,就把它們送給九江道士胡洞微,讓(他)好好照顧。我再到這裏的時候,將要問問它們是否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