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要強調一下,為了讓你記憶的時候更容易,一定要盡可能在文字基礎上畫上能夠輔助你更好記憶的圖像。
思維導圖五步繪圖法
第1步:明確主題,畫中心。
中心圖:中心圖的繪製要依照題目或內容來呈現。
我們首先在紙張中央的位置來繪製本文的主題“陋室銘”,所以中心圖畫了簡陋的房子,屋頂上還有幾個洞。
中心圖
第2步:劃分結構,定主幹。
主幹:這一步隻需在腦中大致設定,便於接下來為繪製具體內容平衡好布局,但無須在紙上畫出來。
下麵我們需要在大腦中思考好各個主幹的內容,前麵講到了這幅思維導圖總共分為五個部分。我們就把五個關鍵詞分別寫在主幹上:第一部分是主旨;第二部分是環境;第三部分是客人;第四部分是生活;第五部分是類比。
主幹
第3步:梳理細節,延分支。
內容分支:依次繪製具體的細節內容。
第一部分:主旨。
主幹“主旨”後麵,借山水起興,同時也作類比。山和水是並列的關係。仙,可以讓並不高峻的山美名傳揚;龍,可以使並不深邃的水具有靈性。“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一語統領全篇。“馨”諧音為“心”,所以畫了一顆紅心。主人高尚的品德,同樣可使陋室生輝,不再簡陋。
第一部分:主旨
第二部分:環境。主幹“環境”後麵,主要講了苔痕和草色,分別用“苔蘚”和“青草”表示。苔痕碧綠,長到階上,畫了一個台階,上麵長滿了綠色的苔蘚;草色青蔥,映入簾裏,畫了一個青色的簾子。陋室掩映在蒼苔、綠草之中,室內室外一片青蔥。
第二部分:環境
第三部分:客人。主幹“客人”後麵,主要講了鴻儒和白丁,鴻儒指的是博學的人,畫了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白丁指的是平民,畫了一個百姓表示。意思是說說笑笑的都是博學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平民。
第三部分:客人
第四部分:生活。主幹“生活”後麵,“可以”用“對勾”表示,“無”用“叉號”表示。“可以”後麵接調素琴和閱金經。素琴指的是不加裝飾的琴,所以直接畫了一個簡單的古琴。金經畫了用泥金書寫的佛經。主人可以在陋室裏調弄素琴、閱讀金經,怡情悅性,修養身心。“無”後麵接的是絲竹和案牘。絲竹用笛子表示;案牘用狹長竹簡寫的官府公文來表示;亂耳,畫了一隻耳朵;勞形,畫了身體。也就是沒有絲竹彈奏的俗樂擾亂耳朵,沒有案頭枯燥的公文勞神傷身。
第四部分:生活
第五部分:類比。主幹“類比”。先以古之名室比今之陋室,兩者並論,自然得出了“陋室不陋”的結論。將自己的陋室與“諸葛廬”“子雲亭”相提並論,諸葛亮身居茅屋而知天下三分之勢,揚子雲在簡陋的亭子裏寫出了學術著作《太玄經》,他們雖然都曾居於陋室,最終卻在功業、學術方麵取得了卓越成就。最後再引用孔子之言,收束全篇,再次證明陋室不陋。孔子旁邊畫了一朵雲,雲裏藏著“何陋之有?”這句孔子說的話。
第五部分:類比
第4步:區分圈層,找關聯。
第三部分寫室中之人,和主人來往的都是“鴻儒”,也就是學問淵博的人,以交往之雅見“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不陋。
第五部分引用孔子的話,同樣巧妙地回應了開頭“惟吾德馨”一句。所以以上兩部分均畫了虛線延伸到第一部分的“德馨”處,表明它們之間的關聯性。
關聯性
第5步:增強記憶,添圖像。
主幹上的關鍵詞非常重要,所以盡量添加圖像起到提示重要信息的作用。第一部分是主旨,用“指示的手指”表示。第二部分是環境,指的是居室的環境,所以房子的門打開,箭頭指向屋內。第三部分是客人,指的是來往的客人,用兩個小人表示。第四部分是生活,指的是日常生活,日常用太陽表示,生活可以諧音為“生火”,所以用火堆表示。第五部分是類比,連舉三位古代名人,因為三位是名人,所以頭頂有光環。內容分支上,“調”用撥動琴弦的手表示,“閱”用眼睛表示;南陽用“S”表示,西蜀用“W”表示,代表具體的方向;諸葛廬用諸葛亮的扇子表示,子雲亭畫了一座亭子。
圖像語言
第四步:看圖記憶,串全文。我們的導圖畫好了,接下來就是記憶了。跟你以往的方法不一樣的是,這次記的是導圖,而不是文字。這一步,是讓你能夠化零為整,把全文的關鍵詞和細節內容,都通過思維導圖串聯起來,更好地記憶。
第五步:對照還原,再修正。這一步就很簡單了,一般來說看完整幅思維導圖之後,我們基本上就能記下大部分內容了,可以根據自己的記憶還原原文。可能還有小部分你沒記住的,通過對照原文修正,就能很輕鬆地牢固記憶了。
文言文句子翻譯幾乎是每年中考必考的內容,所以你一定要學會精準快速翻譯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翻譯經常考查的句子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文中有深層意義、表現力強、能體現文章主旨的句子;
第二類是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等句式比較特殊的句子;
第三類是有古今異義詞,或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特殊現象的句子。
把文言語句譯成現代漢語,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翻譯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翻譯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
1.留:朝代、年號、日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
例如: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嶽陽樓記》)
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慶曆”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譯時把它們保留下來,照搬到譯文中就行了。
2.替:單音詞替換為雙音詞;一詞多義;通假字替換為本字;詞類活用前替換為詞類活用後;古今異義。
例如: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大國的虛實是難以推測的,我懼怕他們有埋伏。
“測”“懼”“伏”都是單音節詞,應譯為雙音節詞“推測”“懼怕”“埋伏”。
3.調:這指特殊句式的翻譯方法。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時間狀語後置、地點狀語後置、方式狀語後置,定語後置,賓語前置,謂語前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進行適當的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結構和習慣。
記住順序:(定)主[狀]謂<補>(定)賓。
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小石潭記》)
你太不聰明了。
(2)何以戰?(賓語前置)(《曹劌論戰》)
您憑借什麼作戰?
(3)皆以美於徐公。(狀語後置)(《鄒忌諷齊王納諫》)
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4.補: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省略的成分一般有: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於”。
例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
(村裏的人)看見漁人,很是驚奇,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
原文中省略了兩處主語、一處賓語,翻譯時要將其補充出來,意思才完整。
5.刪:句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應刪去,不必翻譯,如:“夫”“也”“而”等。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
原文中的“……者,……也”是文言文常見的判斷句式的標誌。“者”起停頓作用,“也”表示判斷語氣。翻譯時,“者”“也”都可刪去不譯。
6.貫:在完成前麵所有的步驟以後,最終整合句意,看看是否存在表達或語序不當的問題。
“留、替、調、補、刪、貫”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你要根據翻譯的需要靈活運用。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
文言文翻譯口訣
通讀全文,掌握大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 省略補出,倒裝調換; 異義活用,置換現漢; 無義虛詞,刪去不譯; 領會語氣,務求直譯。
文言文翻譯除了掌握這些方法之外,還要注意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了解主題,辨明文體,弄清語言特色。你要從“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角度,從詞語的前後關係、語境條件限製等方麵著眼,不能孤立地去翻譯單個詞語。你還要考慮到詞義的發展演變,千萬不能望文生義哦。
文言文閱讀是在疏通文字的基礎上,通過賞析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理解古人的情懷,體會文言獨特的美感。運用思維導圖來閱讀文言文能夠讓我們追本溯源,思接千載,將核心知識考點融於一張圖,更加係統化、規律化、整合化。下麵我們一起來研究文言文閱讀的整體要求。
文言文閱讀的整體要求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即“理解文章基本內容”。
2.明確文中的一些多音字的讀音,掌握通假字的意義,理解關鍵實詞的含義。
3.能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4.能對文章中的一些觀點和藝術特色做簡要評價和賞析。
“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想讀懂、讀透文言文,就要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基礎知識。下麵我將文言文閱讀需要學習的知識整理在了一張思維導圖上,以便於學生們學習。
文言文閱讀重點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稱假借,是古人用字寫詞時本有其字而不用,或“本無其字,依聲托事”而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的現象。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
通假字的考查點就是對它的解釋。通假字的解釋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麼字,意思是什麼。
通假字的種類:
1.“聲旁字”代替“形聲字”
例如: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返)(《愚公移山》)
2.“形聲字”代替“聲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盡其材。(材—才)(《馬說》)
3.同聲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悅)(《〈論語〉十二章》)
現代漢語是對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古代漢語中有些詞義一直沿用下來,古今詞義相同,但很多詞義已發生了變化,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情況:
1.詞義的擴大。例如“中國”,古代指中原地區,現在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再如“江”“河”,古代專指長江、黃河,現在已不是專有名詞,而成為普通名詞,泛指一般的江河。
2.詞義的縮小。例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兒女,現在則隻指男子的配偶。
3.詞義的轉移。例如“涕”,古代指眼淚,現在則指鼻涕。再如“池”,古代指護城河,現在則指水池。
4.感情色彩變化。一些詞語的感情色彩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例如:“卑鄙”在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指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是表示謙虛的中性詞語,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中的“卑鄙”即此義;現代漢語中的“卑鄙”變成了一個雙音節詞,指(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變成了貶義詞。
5.名稱說法改變。有些古代的單音節詞變成了現代的雙音節詞。例如:“日”表示“太陽”這一意思,自唐宋以後人們在口語中就使用“太陽”一詞而不用“日”了。再如“目”改稱“眼睛”,“寡”改稱“少”,但在成語“目不識丁”“寡不敵眾”中還在使用。
6.單音節詞變為複音節詞。古代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複音節詞居少數,發展到現代漢語,單音節詞一般都變為複音節詞了。
例如“一屠晚歸”(《狼》),我們現在說“一個屠夫傍晚回家”,古代漢語中的四個單音節詞對應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複音節詞。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非常普遍,有的詞多達十幾個義項。
一詞多義,是指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著不同的含義。一詞多義主要是由引申、比喻、假借等產生的,因而一個詞語的多種含義主要包括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等。
1.詞的本義是指詞的本來的意義,即詞的最初的意義。它是詞的比喻義、引申義和假借義的觸發點。例如:
①人知從太守遊而樂。(《醉翁亭記》)
②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十二章》)
③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從”,從字形上看,是一人緊跟著另一人,因而義為“跟隨”,即“從”的本義。例①中的“從”即為此意。例②中的“從”的含義是“學習”,例③中的“從”的含義是“順從”“依從”,都是由其本義派生出來的。
2.所謂詞的引申義,就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引申出來的意義,即在本義的基礎上繁衍派生出來的意義。例如: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
③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
例①中的“鄙”的含義為其本義“邊邑”,例②中的“鄙”的含義為“見識短淺”,例③中的“鄙”的含義為“淺陋”“目光短淺”。因為是邊境地區,所以偏僻閉塞;由於閉塞,未能受到社會文明教化,因而相對較為淺陋、庸俗。各義都是由本義引申出來的。本義“邊境”是引申義的起點,“見識短淺”和“淺陋”都是從本義引申而來的。
3.詞的比喻義是由本義通過打比方生發出來的意義,大多是通過修辭上的比喻而逐漸固定下來的意義,但它與修辭上的比喻不同:比喻義已經成為多義詞中的一個意義,是約定俗成的、經常使用的、詞典上記錄下來的意義;而比喻則是臨時性的。例如: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句中“崩”在這裏是運用了其比喻義,比喻皇帝的死亡。
4.詞的假借義是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義。
①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馬說》)
例①中的“反”是“返”的假借,意為“往返”。
例②中的“食”為“飼”的假借,意為“喂”。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見的一種語言現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語言環境,將通常某種性質和語法功能的詞臨時做另一種性質和語法功能的詞,通常是詞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主要有: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活用後的意義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隻是動作化了。例如:
中通外直,不蔓(長藤蔓)不枝(長枝節)。(《愛蓮說》)
策(用馬鞭驅趕)之不以其道。(《馬說》)
2.名詞做狀語
現代漢語中名詞(時間詞、處所詞除外)不能做狀語。但在古代漢語中,名詞直接做狀語卻較為普遍,並有著如下幾方麵的修飾、限製作用:
(1)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例如:其一犬坐於前。(《狼》)
“犬”是名詞做狀語,用比喻的方法,修飾動詞“坐”,表示狀態,意思是“像狗那樣”。
(2)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手段或工具。例如: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
“法”是“依照法律”“按照法律”,修飾謂語“斬”,做狀語。
(3)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地點。例如:皆若空遊無所依。(《小石潭記》)
“空”是“在空中”,修飾謂語“遊”,做狀語。
(4)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鄒忌諷齊王納諫》)
“麵”是“當麵”,修飾謂語“刺”,做狀語。
(5)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例如:時而獻焉。(《捕蛇者說》)
“時”用在動詞“獻”前,做狀語,是“到時候”的意思。
1.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的主要作用是充當謂語,表示動作、行為等,但有時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時動詞活用為名詞,充當主語或賓語。例如: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伏”做“有”的賓語,表示跟“伏”這種行為有關的人,活用為名詞,意思是“伏兵”。
2.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和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而是使賓語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例如:
所以動心忍性。(《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動”活用為使動詞,意思是“使……觸動”。
3.動詞的為動用法
動詞不是直接支配賓語,而是表示為(替)賓語施行某一動作。例如: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死”是為動用法,“死節”意思是“為節操而死”。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表示跟它性質、狀態或特征有關的人或事物,臨時具有了名詞或代詞的語法功能,在句子中充當主語或賓語,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應補出中心詞(名詞),而以這個形容詞做定語。例如: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
“良實”充當判斷句的賓語,意思是“忠良誠實的人”,活用為名詞。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活用為一般的動詞,多數是由於其後麵帶了賓語,因為形容詞本身不能帶賓語。例如:
複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窮”原為形容詞,在這裏用作動詞,意思是“走完”。
如鳴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樂”原為形容詞,在這裏活用為動詞,可譯為“以……為樂”。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不辱使命》)
“輕”原為形容詞,在這裏活用為動詞,可譯為“輕視”。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後,如果是主語使得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那麼這個形容詞則活用為使動詞。例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苦”“勞”“餓”“空乏”即“使……苦”“使……勞”“使……餓”“使……空乏”。
4.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後帶賓語,表示主語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形容詞“美”帶賓語“我”,“美我”即“以我為美”,意思是“認為我美”。
文言文中的被動句一般不用介詞“被”,而是借用其他的介詞來表示。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用介詞“於”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赤壁之戰》)
2.用“為”表被動。例如: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河中石獸》)
3.用“為……所”表被動。例如: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無任何標誌的被動句,可根據上下文意思補出被動詞。例如:帝感(於)其誠。(《愚公移山》)
文言文中為了強調或出於某種習慣,有些句子成分倒置了,或提前,或置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翻譯時,一般要把倒裝的部分還原到句子原來的位置。
常見的倒裝句有:
1.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如:微斯人,吾誰與歸?(《嶽陽樓記》)
(2)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如: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3)一般用“之”“是”等助詞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例如: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
2.謂語前置
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強調謂語而把謂語放在主語前麵,一般為感歎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定語後置
定語是修飾或限製名詞的,通常用在主語或賓語之前,但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語或定語,或者為了使語句流暢順口,把定語放在主語或賓語之後,形成定語後置。翻譯的時候,應把定語放在名詞之前。